◎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他

    [     ]

    A.推翻了君主制,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 雅典的梭伦改革与中国的郡县制都是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     ]
    A.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 “建立县制”是以下哪次改革或变法的内容:
    [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     ]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
    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
    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 透过下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有关加尔文宗教改革中“选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先定论”的内容之一
    B、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沉沦的“选民”
    C、“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
    D、“选民”注定会发财致富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
    [     ]
    A、奥斯曼帝国的支持
    B、英法的殖民侵略
    C、马木路克的暴政
    D、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
  • 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这表明埃及人
    [      ]
    A、完全否定了阿里改革的作用
    B、认为阿里破坏了埃及的封建统治秩序
    C、肯定了阿里的对外征战的作用
    D、客观评价了阿里改革的影响
  • 导致下表中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根源是
    [     ]
    A.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B.俄国科学技术落后
    C.农奴制盛行
    D.垄断组织尚未产生
  • 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
    [     ]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C.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D.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 1854年签订的《日美亲善条约》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这是
    [     ]
    A.议定关税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
    D.司法权
  • 日本有学者指出在明治维新前“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穷困的,武士们在衣者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之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此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道廉耻为何物”。该作者的目的是
    [     ]
    A.维护幕府统治
    B.揭露武士的腐朽
    C.揭示幕府统治的危机
    D.客观地讲述历史
  •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 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

    A.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B.社会等级森严
    C.国王权力旁落
    D.专制王权强化
  • 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波兰会见达赖,对于萨科齐的举动,法国《世界报》报道了中国网民的反应:称萨科齐是法国的罪人以及历史上最愚蠢的人之一,那么,你知道法国历史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统是如何产生的(   )

    A、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由选民间接选出
    C、由众议院选举产生
    D、由议会两院选出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世纪后半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的表现有
    ①工人掀起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斗争 ②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③工人阶级政党组织的建立 ④第二国际诞生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
    [     ]
    A、突发性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
    B、自觉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C、有纲领对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
    D、有准备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 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不能说明

    [     ]

    A、前者阻碍了后者
    B、前者推动了后者
    C、反映了民主的下移
    D、都具有进步性
  •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
    A.蒋介石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
    B.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
    C.和平民主成为民心所向
    D.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 陈舜玉是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唐县“豆选”(老百姓用投豆子的办法进行民主选举,豆子多者当选)的第一任女县长。这一史实不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边区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豆选”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物质条件艰苦,工作方式因陋就简

  •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是为了
    [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B.反帝反封建,抗击日本侵略
    C.建立中华民国,反帝反封建
    D.抗击日本侵略,完成祖国统一
  •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派遣学生留美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胡适,这样热心倡导西化的人,在1914年的《留美学生年报》中居然发表了一篇《非留学篇》,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留学生,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功半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远久之图也。”
    (4)结合材料四和时代背景,概括指出胡适对留学问题态度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2)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斗争或探索,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3)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以上材料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五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4)根据材料四、五,《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二: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以英国、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等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3)材料中丘吉尔指出了美英政府首脑与议会(国会)的不同关系,请说明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如《权利法案》)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所以,试种一下吧!”
    ——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4)结合史实,谈谈18世纪末,法国人民又是如何“试种”英国“椰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统治阶级总是“先使议会权力臻于完备,为的是能够推翻这个权力。现在,当它已达到这一步时,它就会使行政权力臻于完备,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孤立,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成为和自己对立的唯一对象,以便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这个权力。”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
           材料六: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2月1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国会,并决定在3月5日进行大选。大选的结果是共产党仍拥有81个议席。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在3月23日强行通过了《授权法》,规定授予希特勒政府为期四年的独裁权力,在此期间政府无需国会和参议院的同意就有权颁布法律。此后,德国国会名存实亡,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在德国不复存在。
    (5)根据材料五马克思的论述,在三权分立不完备的国家中,哪一项权力极有可能凌驾在哪一项权力之上?材料六所讲述的历史事件是否证实了马克思的观点?请简单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
          (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给我们提供了宋朝哪些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方国家确立福利制度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