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江苏省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一(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据下图判断,当时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
    B.火耕
    C.马耕
    D.牛耕
  • “深淘滩,低作堰”是战国时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这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灵渠
    C.京杭大运河
    D.井渠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它是指
    [     ]
    A.土地高度集中
    B.水利灌溉技术发达
    C.纺织技术发达
    D.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 古代罗马贵族以身穿丝绸服装为时尚,这一现象最早出现的时代可能在
    [     ]
    A.春秋
    B.秦朝
    C.汉代
    D.唐代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一著名诗句赞美的是古代
    [     ]
    A.山东黑陶
    B.邢窑白瓷
    C.江西景德镇粉彩瓷器
    D.浙江青瓷
  • 小说《春蚕》中描写道:“她(老通宝)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以后,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小火轮成为通用的交通工具
    C.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设想你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的中国,欲投资新式企业,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下列行业中,你最有可能投资于
    [     ]
    A、采矿业
    B、冶金业
    C、机器制造业
    D、棉纺织业
  • 晚清时代的江苏南通有一位科举状元在甲午战争后毅然挂冠从商,积极投资实业,后被誉为“状元资本家”。这个人应该是 
    [     ]
    A.林则徐
    B.张謇
    C.孙中山
    D.詹天佑
  • 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     ]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晋商和粤商
  • 最能反映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特征的描述性语句是 
    [     ]
    A、男耕女织,桑麻满圃
    B、千产万业商为首,富比当年万户侯
    C、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相通
  •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在限制在市内。有位学者专门为次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     ]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汴河沿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长安城的落日》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江苏省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一(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关于我国制瓷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东汉瓷器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体系
    C、清代发明了珐琅瓷
    D、西汉时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关于海禁政策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强化 ②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③制约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发展 ④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 下图是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场景,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1927年——1937年
    B.1937年——1945年
    C.1945年——1948年
    D.1953年——1956年
  •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
    A、王明的“左”倾错误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出自安徽农民的这首歌谣反映的是 
    [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政企分
    D、设立经济特区
  • 20世纪70年代末的深圳,还是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深圳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
    [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包产到户的推行
    D.捕鱼业的发达
  •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 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网络媒介,是当今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 邓小平指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不包括 
    [     ]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发展国有企业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错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一书中提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上述情景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明朝时期
    B.清朝时期   
    C.民国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江苏省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一(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 1898年,袁世凯向慈禧太后进贡了一辆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就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这件事反映了 

    [     ]

    A.慈禧生活俭朴
    B.汽车的推广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
    C.封建观念阻碍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汽车的引进受到中国上层社会人士的普遍抵制
  • 交通工具的进步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使近代中国迅速走向富强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网络媒介,是当今社会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 报刊所具备的功能有
    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通达民情④舆论监督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有人说,在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传统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这种“新型经济”是指 
    [     ]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官办经济
  •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不包括
    [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公私合营手工业
  •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了唐、宋时期的两位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甲:我是一位来自波斯的商人,初来长安。经过几天的调查我发现长安城中 “夜市”比较繁华,市场管理混乱,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东市和西市,甚为不便。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家乡特产——波斯地毯。
      乙:我在汴河沿岸经营一家酒楼,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打烊很迟,因而影响了隔壁住户的休息。他们几次将我上告衙门我都胜利了,因为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上述两位同学的阐述中不符合史实的三处地方。并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变化图
    (1)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请列举两个当时著名的民族企业。请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分布的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指出1912年到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何变化?与当时发生的什么事件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偿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指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