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8的第一部分试题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据考古发掘,古代中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培育出了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培育出了粟,两大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可以相媲美。但是从公元前5世纪起的一段时期,我国北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比南方要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秦朝统一后,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B.南方自然条件差,水灾频繁
    C.北方铁犁牛耕得到大力的推广
    D.北方劳动力资源比南方丰富
  •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途必为之硙(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
    ①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②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③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④棉布的广泛使用消除了贫富差距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 对比北宋汴梁与唐朝长安的城市平面图,可以发现北宋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突破有
    ①北宋商业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坊市不再分开②打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甚至出现了夜市
    ③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④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北宋汴梁

    唐朝长安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8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诗句中,包含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     ]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
    ①唐初经济发展状况②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
    ③唐政府征收茶税④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     ]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

    [     ]

    A、

    B、

    C、

    D、
  • 明代冯梦龙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①城市生活丰富②商品经济发展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 对史料进行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说的是徽人十二三岁就要到城中当学徒,十七岁就要出去闯天下。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     ]
    A.明代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概况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态度
◎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8的第三部分试题
  • 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在
    [     ]
    A.宁波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9年10月7日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全方位解读雍正皇帝。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雍正时期的文物抵达台湾,这是两岸故宫文物——甲子首度重逢。这些文物是对雍正及其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以下对雍正时期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方文化尚有一定的交流
    ②雍正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③这一时期的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④雍正皇帝的龙袍主要产自苏杭等南方丝织业城市
    ⑤这一时期商帮中晋商、徽商实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迅速发展

    雍正戴西洋假发肖像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⑤
  •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图1 二牛抬杠

    图2 唐曲辕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铁搭:农具名。有4——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 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帖。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奖励耕织图》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下面两幅图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设计家Thomas(1804——1872)的画册《All of China 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1)材料一表明中国在当时实行怎样的农业文明?这一农业文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有什么地位?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清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8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在借鉴历史教训和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将强化我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作为强农惠农的根本来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数年来,肃定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松江)十分之一矣。”
    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已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田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 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虏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能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鲁迅全集·坟·看镜有感》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说明了什么?这对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以上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