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11的第一部分试题
  •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和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影响较大的经济危机。对这两次经济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从美国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
    B.前者源于生产相对过剩,后者源于美国次贷危机
    C.危机发生后各国都设置贸易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前者引发了世界大战,后者促进了国际合作
  • 《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大部分经济生活包括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矛“货币主义”理论。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     ]
    A.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B.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 有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推行强权政治
    D.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
    B.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D.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
  •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俄政权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军事战争募集到足够粮食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1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乃是人类第一次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罗斯福新政
  • 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①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②“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斯大林的这一认识体现了苏联经济体制的最主要特点是
    [     ]
    A.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相结合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市场经济是苏联经济的灵魂
    D.计划经济机制下的市场经济
  • 甲同学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体制上的保证,是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乙同学认为“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因此,这一体制毫无进步性可言”。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甲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斯大林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B.乙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绝对地否定斯大林模式是错误的
    C.两位同学都没有一分为二地评价斯大林模式
    D.评价历史现象,一定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去考察
  •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陶老三参加互助

    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
    [     ]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 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1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山乡巨变》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创作的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955年初冬,地点是湖南省长江下游一个偏僻的乡村——清溪乡。小说中可能出现
    [     ]
    A.合作社会计在清算社里账目
    B.农民在公社食堂集体就餐
    C.晚上观看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D.斗地主,分田地
  •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     ]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 1910年,32岁的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发表科幻小说《绘图新中国》(下图),他预言100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浦东。整整100年后,他的预言已经成功实现。小说中的百年梦想之所以能变成现实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1990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成就显著
    ③政府的大力支持
    ④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
    ⑤上海自身的综合实力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 如下图所示,你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不同类型企业的比例中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为非公有制经济“正名”,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为今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B.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与时俱进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D.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邓小平南方谈话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罗斯福新政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大量的谷物烂在地里,大批的牲畜被活埋或杀死,牛奶和咖啡被倒进河流或大海。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三 1973年底,为了稳定美元的地位,美国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四 面对严重的经济问题……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的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里根政府采用了这两个学派的观点,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
    ——摘自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和费里德曼《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二战后为避免发生像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发达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经济危机所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述各阶段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中,你认为政府应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
    (1)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有什么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