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第一部分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苏氏演义》卷上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昊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第二部分试题
  • 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     ]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 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     ]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官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第三部分试题
  •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塞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俄国史》
    材料二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材料三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1)导致材料中三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些事件反映出三国面临什么共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罗斯人与日本人在思索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结果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注:1俄里=1.067千米)
    ——《岳麓版教材》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1900年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俄国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俄国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岳麓版教材》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变革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异端”运动?宗教改革前的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为什么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进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材料三所示的现象你如何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他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道教科书。
    ——[日]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他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通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
    ——天涯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教育敕语》产生的主要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赞同材料四的哪种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人类历史上,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是中外改革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