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高三历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2004年3月,青浦区“惊现上海第一人”的同时,还出土一只几乎没有野猪特征的红彩猪形陶器,它
    [     ]
    A.说明了吴越文化起源于畜牧
    B.反映了该地区驯化猪的历史
    C.证实了上海曾经是陶瓷中心
    D.显示了青浦的先民只用红色
  • 就论证端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     ]
    A.古籍的记载
    B.屈原的作品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 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们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路宝货,臣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     ]
    A.封爵将领
    B.豪强地主
    C.僧侣贵族
    D.江南巨贾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
    A.宋
    B.元
    C.明
    D.清
  • 1712年,彼得一世“建立了新都圣彼得堡——新俄罗斯的象征”。“新俄罗斯”巩固了
    [     ]
    A.金融贵族和工业家的国家
    B.手工场主和贵族的国家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家
    D.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     ]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人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 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打开商品市场
    B.扩大资本输出
    C.夺取香港诸岛
    D.巩固远东霸权
  • 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帝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引自[清]平步青《霞外裙屑》这件事最早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条约签订以后?
    [     ]
    A.《天津条约》
    B.《中法新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 2004年高三历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     ]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 让发电机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是
    [     ]
    A、

        H.R.Hertz
    B、

       M.Faraday
    C、

       T.A.Edison
    D、

       W.Siemens
  • 1918年,各省推选国会议员,“结果总是和控制该地区的军事要人的观点一致。……在17个向新国会派出代表团的省份中,有13个省的军阀是与段祺瑞结盟的。”引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这说明段祺瑞
    [     ]
    A.得到国民党的支持
    B.依照俄罗斯的做法
    C.屈从日本人的威胁
    D.继承袁世凯的衣钵
  • 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     ]

    A、

    B、

    C、

    D、
  •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 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 观察下列纸币,它发行于

    [     ]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     ]
    A.一个中国
    B.三个世界
    C.一国两制
    D.四项原则
  • 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引自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这段话表明了对

    [     ]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 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     ]
    A、

    B、

    C、

    D、
  •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 2004年高三历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据粗略统计,清末赴某国留学人数:1901年为274人,1903年为1,300人,至废科举的1905年则猛增到8,000人,翌年更是达到12,000人。以上材料中的某国是
    [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     ]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 观察下列漫画,在各选项中为该画选择一个主题。
    [     ]
    A.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B.德国东西分裂加剧
    C.世界两极格局解体
    D.全球经济差距扩大
  • 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
    问题:请概要写了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07年,100多名男子乘三艘帆船从不列颠启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一种崭新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加速度的变化。

    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问题:
    (1)在这160年间,美国人口构成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变化趋势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四百成人同一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察下列图片。

    《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
    问题: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问题:
    (1)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的制度”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天津解放后》有一次座谈,一位资本家问道:“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我还准备多开几家,那不是罪更大了吗?…………”刘少奇回答:“你开的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厂,将来,交给国家……这样的剥削是有功的,……”这一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剥削有功论”,受到极大歪曲和非议。
    ——引自王光美《与君同舟风雨无悔》
    问题:
    (1)这位资本家提出的问题在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什么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什么背景下“这一段话………受到极大歪曲和非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
    “文明新旧能相互,心理东西本自同”
    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各有评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