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一部分试题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竞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1)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1)指出材料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

    A.2
    B.31
    C.73
    D.193
  • 下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 下图是20世纪初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     ]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二部分试题
  • 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人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 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1)材料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 下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

    [     ]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 下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的发布时间最可能是在

    [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建立初期
  • 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 茶叶与民族企业

    “张一元”大事年表
    (1)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三部分试题
  •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 下表为中国19世纪中后期一家新式学校的招生简章节选。据此判断学生毕业后的合理分配可能性最小的是
    [     ]
    A.总理衙门担任翻译
    B.汉阳铁厂担任经理
    C.湘军担任陆军营官
    D.北洋海军担任管带
  •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这有利于

    [     ]

    A.经济危机的缓和
    B.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选自《中国礼制风俗谈》)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结论是
    [     ]
    A.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学堂
    B.同文馆的创办者是洋务派官僚
    C.同文馆的创办有利于培养翻译、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D.同文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     ]
    A.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过程
    B.初次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D.促成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 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收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到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人,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 美国学者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的序言里写道:“从1600年以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命运,就和其他国家交织在一起了,不得不和其他国家一道去搜寻稀有的资源,交换货物,扩大知识。”导致上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

    A.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该学者不了解中国历史
    C.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推动
  • 1911年中国草帽辫(欧洲妇女装饰用品)输往欧洲突破白银1000万两,1914年至1918年徘徊于300万两左右,1919年又增至771万余两。同期中国面粉畅销英、法、俄、东南亚等国。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     ]

    A.海外市场影响着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辛亥革命冲击了西方殖民者的在华势力
  • 下图所示的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次高峰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实业救国”的思潮
  • 无锡荣氏家族所创办的民族企业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唯一的“财团”,荣氏兄弟从1900年创办保兴面粉,一起步,后又涉足纺纱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被称为“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其面粉品牌为“兵船”,寓意“振兴中华,以牙还牙”;棉纱品牌叫做“人钟”,图案是一个人拿着钟绳在敲钟,寓意是“让国人警醒”,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
    ①荣氏家族在中国民族资本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②荣氏家族的面粉业和纺纱业迅速发展有可能在一战期间
    ③荣氏兄弟主张实业救国,希望民族独立富强后侵略他国,夺取市场
    ④无锡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座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 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周村人陈寿亭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到资产雄厚的企业家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
    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D.商场上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刺激
  • 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帝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帝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并概括指出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