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部分试题
  •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官、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 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入类的正义和道德
  •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唯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 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  “没有开化的中国佬”

    图2“  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

    图3 “中国就要崩溃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 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     ]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1)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某条约中有如下条款:“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几位同学对此发表议论,其中正确的是
    [     ]
    A.英国据此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B.有利于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导致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D.表明英商势力已经深入中国内地
  •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是
    [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下图),但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口月间,口口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 双十节是台湾地区的法定假日之一,台湾“中央政府”亦每年举行庆典,“总统府”广场前会举办升旗典礼及“国庆”庆祝大会。这一节日主要是为纪念
    [     ]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保路同志军起义
    D.同盟会起义
  • 下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这幅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甲午一役之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
    ——蔡锷《军国民篇》
    材料三 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庚子年间流传的一件揭帖,把怨恨“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列为“上帝今有七怒”之。
    ——《义和团杂记》
    材料五 “(义和拳)酿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秋瑾《精卫石》填词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四回答,义和团对维新派态度如何?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五回答,秋瑾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有何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
    [     ]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孟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具有盲目自信
  • 2009年7月,重庆市云阳县发现了一张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的委任状(如下图),云阳籍历史名人程德全投机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总长,而程德全原本是清政府的江苏巡抚。孙中山此举反映出
    [     ]
    A.清朝已覆灭
    B.封建势力已被彻底打倒
    C.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D.辛亥革命有明显的局限性
  • 《资政新篇》曰:“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该判断
    [     ]
    A.材料不充分、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     ]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C.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写道:“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曾国藩
    ①肯定《天朝田亩制度》②否定“圣库”制度③维护儒家正统思想④肯定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原则
    [     ]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 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 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