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一部分试题
  • 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

    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 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     ]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A、

    B、

    C、

    D、
  •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部分试题
  •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下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中山装
    [     ]
    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
    C.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
    D.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
  • 《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
    ①西式建筑②近代邮电事业③外来宗教④西餐、西式服装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 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如下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三部分试题
  •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据某一时期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853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自订婚姻,而在130名已订未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在310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者为273人。该时期可能是
    [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资料来源: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图是2007年12月20日在三峡博物馆首次展出的一则告示。告示的主要观点是
    [     ]
    A.揭露清王朝的腐败
    B.号召进行反清起义
    C.要求百姓改穿汉服
    D.建议民众剪去辫子
  •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 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     ]
    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
    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
    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
    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②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
    ③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
    ③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没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铁路建设的发展见证了近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三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卢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京沪高铁全线铺通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将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