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东关中学初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试卷 (4)的第一部分试题
  • 1894年,外国资本家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为2800万元,到1914年,已经扩张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投资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 “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上述言论在历史上有可能最早出现于
    [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毛泽东认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这个评价强调了五四运动
    [     ]
    A.在民主革命中的全面作用
    B.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
    C.在发动群众方面的作用
    D.在培养干部方面的作用
  •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北京对周恩来总理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次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国
    [     ]
    A.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正式结成反苏同盟
    C.开始了关系正常化
    D.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 湖南有个农民形象地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个是邓小平,另一个是袁隆平,袁隆平获得如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他
    [     ]
    A.率先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B.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C.发明了大量高效的农业机械
    D.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良种
  •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的根据是
    [     ]
    A.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曾得到法国帮助
    B.法国大革命鼓舞了美国的民族革命
    C.起源于法国的启蒙思想影响深远
    D.美国人大多是法国人的后裔
◎ 2011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东关中学初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试卷 (4)的第二部分试题
  • 据调查统计,1850年英国某地区有鞋匠、木匠、铁匠等手工业者238人,到1910年则降为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
    A.人口流动频繁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工业化的推广
    D.圈地运动的深入
  • 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一名主妇到食品店,问:“有肉吗?”答:“没有。”又问:“那牛奶呢?”答:“我们只管卖肉,街对面的那家店负责卖牛奶。”这则笑话
    [     ]
    A.说明苏联人很幽默
    B.讽刺了苏联僵化的体制
    C.说明肉和牛奶是苏联人最主要的食品
    D.表明苏联的肉和牛奶严重短缺
  • 成功同学写了一封致巴以人民的公开信,信中有知识性错误的语句是
    [     ]
    A.巴以冲突既有当地人的利益之争,也有局外大国的利益之争
    B.巴以冲突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之争,也有现实问题之争
    C.坚决反对法西斯侵略,维护中东和平
    D.对耶路撒冷的争夺增加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难度
  •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它
    [     ]
    A.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B.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使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 2010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成立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届时将隆重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等纪念活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则表示,支持两岸各界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全国政协和国务院台办的安排必将有利于
    ①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②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③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④彻底消除民族分裂意识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 中国现有的文化现象中有很多来自美国,例如
    [     ]
    A.莎士比亚戏剧久演不衰
    B.北京定期举办爵士乐节
    C.达·芬奇的画被大量临摹
    D.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 2011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东关中学初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试卷 (4)的第三部分试题
  • 2011年2月10日晚,中国驻美使馆和美国子午线国际中心在华盛顿联合举办“欢乐春节——中国美食之夜”活动,300多位华盛顿政要、名流等前来出席。身着“中国红”裙装的美国姑娘哈勒罗兴奋地用中文对记者说:“我非常喜爱中国文化!”。材料中的内容表明
    ①过春节是中美共有的文化现象②中美文化交流具有广阔空间
    ③中国的饮食文化水平最高④文化交流可以推动其他领域的交流

    [     ]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 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智力成果应该通过专利申请的是
    [     ]
    A.侯氏制碱法
    B.《物竞天择》译本
    C.《义勇军进行曲》曲谱
    D.小说《狂人日记》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专利国际申请量达到12337件,比2009年增长56.20/0,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我国2010年通过专利申请的情况,表明
    [     ]
    A.我国已成为拥有专利权最多的国家
    B.我国已建成全面创新型社会
    C.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发展迅速
    D.我国的专利发明转化率最高
  • 下图中的情景发生在1976年10月,人们举着的头像从左到右分别是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和姚文元。人群中有人举着一个大大的“反”字,从本质上看,人们反对的是
    [     ]
    A.开展反右斗争
    B.人民公社化
    C.严重的内乱
    D.批判旧文化
  • 深刻反思35年前结束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我国必须坚持
    [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D.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读图,回答问题。
    “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
    (1)此幅漫画创作于1938年,反映的是一个日本家庭的状况。如果作者是日本人,反映了他的什么情绪?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是站在中国人民还是日本人民的立场,此幅漫画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1年美国著名废奴运动活动家加里森创办了《解放者》周报后,不下百余种鼓吹废奴的报刊先后出现在美国北方地区。在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感召下,英国有50万名妇女在声讨美国奴隶制宣言上签名。
    材料二:林肯是一位民主主义者,相信一切人生来平等。他反对奴隶制,同情黑人。他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抱有信心……(即使在内战爆发后)他反对干涉南方诸州现存的奴隶制度,而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扩张,认为这样会使奴隶制逐渐自行消亡。
    材料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获得了法国各界的支持。英国工人在给林肯的信中写道:“自从我们看出……自由的北方将会打掉奴隶的镣铐,你们就吸引住了我们的热烈而诚挚的同情。”
    (1)材料一中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林肯的立场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种观点认为林肯是新美国的缔造者。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这个“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剪不剪辫子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发式风俗问题,而且是涉及到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的大问题。
    材料一:“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选自《戊戌奏稿》)
    (1)康有为的“断发”主张能够反映哪些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焉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选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2)张枬提出剪辫主张的理由与康有为相比,主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他的观点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什么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推动剪辫活动广泛进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