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部分试题
  •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 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 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A.为选拔土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 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部分试题
  •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     ]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革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
    [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 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按示例填写表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三部分试题
  •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下图是歙县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许国八角牌坊,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牌坊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可谓古牌坊中的瑰宝
    B.该牌坊的建立,有光宗耀祖之意
    C.许国以大学士兼任丞相,故有能力建此牌坊
    D.牌坊上“先学后臣”,用意在于鼓励家乡人读书
  • “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由此推断,“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     ]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
    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它是唯一能够与今天的现代政治接轨的。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该观点有褒有贬,贬的主要是针对
    [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 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

    A.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
    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
    D.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 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应考;左榜供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女真等民族)、南人(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民族分配。这表明元朝
    [     ]
    A.科举制度得到最终确立
    B.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
    C.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D.选拔人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区别
  • 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上”应该是
    [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急,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拟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此种行政审核功能的机构是
    [     ]
    A.汉朝的中朝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
    D.明朝的内阁
  • 下图反映的是江西省在某一时期所属行政区划,这一时期是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唐朝时期
    [     ]
    A.政治民主化出现
    B.三省体制存在弊端
    C.皇帝大权已旁落
    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
  •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以下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 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弗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两千年惯性使然
    C.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古今上下皆安之
  •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 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秦始皇建立的帝国结构又渐渐恢复,只是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因之,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
    材料三 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的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帝国结构”的主要表现。促使这种“帝国结构”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汉朝在初期是如何管理地方的?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最终是采取什么措施“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朝是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