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高三历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     ]
    A.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 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     ]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 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     ]
    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
  • 从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刘知几著《史通》阐发历史通识,形成系统理论,我国史学历经
    [     ]
    A.100多年
    B.300多年
    C.800多年
    D.1200多年
  • 元朝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和海运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新兴的港口是
    [     ]
    A.广州
    B.泉州
    C.庆元
    D.上海
  •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 1688年,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与

    [     ]

    A.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
    B.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C.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
    D.新兴贵族妥协的条件
  • 独立战争胜利两年后,美、英签订了《巴黎和约》,美国的地图变为
    [     ]
    A、

    B、

    C、

    D、
  • 以“皇帝”名义推行《民法典》,自誉为“永垂不朽”的事情,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的南北战争
    C.日本武装倒幕运动
    D.德意志第三帝国
  • 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
    [     ]
    A.阻止奥地利的回归
    B.戳穿俄罗斯的觊觎
    C.抗击法兰西的入侵
    D.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 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     ]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 1909年,一位35岁的科学家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被后人誉为“无线电之父”。这位科学家是
    [     ]
    A.马可尼
    B.贝尔
    C.西门子
    D.赫兹
◎ 2003年高三历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 观察下列《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图1

    图2
    [     ]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D.同欧陆列强结成产联盟
  •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 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
    [     ]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方针
    C.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敌军采用碉堡战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 “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上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     ]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
    [     ]
    A.LiEr
    B.ZhuangZhou
    C.MengKe
    D.XunKuang
  • “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以伏尔泰也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这一推理最可靠的前提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     ]
    A.有少数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
    B.有少数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C.一般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D.一般都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
  •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揭示了资产阶级
    [     ]
    A.曾经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B.永远是人类财富的化身
    C.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代表
    D.将来是世界经济的霸主
◎ 2003年高三历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近人《世载堂杂忆》记载:“一日,殿上议事,北王问东王曰:‘闻兄弟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闻言,积威凌北王,北王即抽刀屠东王之腹。”此事造成了
    [     ]
    A.太平军内部自相残杀
    B.干王洪仁玕被黜去位
    C.天王洪秀全不理朝政
    D.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直接反对日本侵华的群众运动是
    [     ]
    A.护国运动 五四运动
    B.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C.五卅运动 省港罢工
    D.五四运动 省港罢工
  •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     ]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
    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

    彩绘女俑1

    彩绘女俑2

    彩绘女俑3
    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述怀(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诗中的
    (1)胡骑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原指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国某民意测验机构的在中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一位在本国早期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总统。结果,下列总统得票相近。
    问题:
    (1)这三种选择,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外两种选择是否也有可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90周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
    问题:
    (1)此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的狂徒——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他拒不接见应桂馨,此人正在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问题: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阅读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问题:
    (1)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器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请按朝代顺序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十项成果,并逐项概要说明理由。
    例:战国时期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诊断的基础。
    汉代的造纸术,方便了文字记录,也是对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
    (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1.必须联系世界史内容论述。2.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3.观点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