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经纬考案:专题1.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第一部分试题
  •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涉及的是
    [     ]
    A.中美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
    C.西藏问题  
    D.钓鱼岛问题
  • 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从以上表格内容中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的是
    [     ]
    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C.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
    D.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1950年,甘肃某地召开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法规被废除,其原因可能是
    [     ]
    A.违反了《共同纲领》
    B.违反了《临时约法》
    C.违反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违反了国家主席毛泽东的命令
  • 下图是西藏大学学生的发明成就,它说明西藏自治区成立几十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这充分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
    ②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③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胜利发展的伟大力量 
    ④西藏自治区已经成为我国发达地区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领导者”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主观目的是
    [     ]
    A.把“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B.防止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 路
    C.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防止红卫兵和造反派夺权
  • 文化大革命中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里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     ]
    A.将革命进行到底,争取实现全国解放
    B.庆祝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下图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创作的漫画作品《留得残枝叶自生》(注:图中的×线是后人加的)。有人曾经这样评论这幅漫画:“清楚地表达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丰子恺之流还是顽强地保存他们的反革命力量,以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反革命阴谋。”请推断该评论出自于下列哪一运动中   
    [     ]
    A.“大跃进”  
    B.“文化大革命”
    C.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化
◎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经纬考案:专题1.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第二部分试题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促进 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 ②社会主义 ③民主集中制 ④和平共处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③④
  • 某校学生准备举办一个“文革往事”的讲座,他们打算请亲身经历过“ 文化大革命”的教师做主讲人。请你根据下面几位教师的出生年代,帮助他们确定最合适的主讲人
    [     ]
    A.黄老师 1947年     
    B.张老师 1966年
    C.李老师 1972年      
    D.郑老师 1978年
  •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     ]
    A.是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是否当家作主
    C.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D.是否拥有自治权
  • 1992年10月,中国与台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达成这个共识的机构是 
    [     ]
    A.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B.中国政府和台湾政府
    C.中国和台湾的军事组织
    D.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
  •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某次会议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而名垂青史,这次会议是
    [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 下图是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情景,他们之间进行的谈判是激烈而艰难的,他们会谈的内容最有可能是关于  
    [     ]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 中英贸易问题
◎ 2012届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经纬考案:专题1.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第三部分试题
  • 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本质不同在于 
    [     ]
    A.台湾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B.台湾属于政党政治问题
    C.台湾属于外交问题
    D.台湾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 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
    [     ]
    A.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C.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
    D.邓小平的主观努力
  •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解决港、澳、台地区问题的最根本的方针,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最早公开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的是
    [     ]
    A.全国 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B.邓小平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国务院
  • 申纪兰是共和国史上唯一的一位第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3月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她参加审议的宪法修正案的内容中有
    [     ]
    A.“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D.“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的这段讲话在于强调 
    [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
    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阅读下列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载入宪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66——1976年,十年动乱。造反派夺权。人民代表大会停开,公检法陷入瘫痪,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6年,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年,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请回答:
    (1)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三个阶段的基本内容、阶段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