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明天理,灭人欲
  •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①安庆迎江寺

    ②徽州牌坊群

    ③涡阳老子庙

    ④合肥包公祠
    [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人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6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I)“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
    A.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
    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D.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

    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
    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     ]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人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 《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     ]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守仁的心学四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
    [     ]
    A.本原
    B.目的
    C.途径
    D.本心
  •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在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