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第一部分试题
  •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 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

    A.1946、1949
    B.1952、1956
    C.1966、1976
    D.1978、1982
  • 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 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 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C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单位:吨 标准煤/万元
    [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 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定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 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第二部分试题
  •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 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 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以推行____为标志,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等地试办“__”,改革开放向城市拓展。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____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数据来源予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这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浓缩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②(匾额上的字为“万世师表”)


    [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 下图是第16届广州亚运会“海上丝路”奖牌。奖牌背面设计以中国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如果你是一位亚运会的志愿者,要介绍广州有关的史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唐朝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B.鸦片战争前禁止对外贸易
    C.《天津条约》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D.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强调对外出口
  • 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她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这里的“基本变化”不包括
    [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的影响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自然灾害的影响
  • 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刻舟称瓜”
    [     ]
    A.《惊动天上太白星》:“一阵锄声卷入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拨开云头往下看,呵!梯田修上了南天门。”
    B.《人民公社是金桥》:“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C.《致富经》:“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D.《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下图提供的信息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     ]
    A.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B.进行国营企业改革
    C.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发展中外合资企业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
    A.洋务运动时期
    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A.公私合营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
    B.体现出建设与改造并举的特点
    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一定程度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
  • 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一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B.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859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材料四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城市化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