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一部分试题
  •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     ]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 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日:“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 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     ]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     ]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 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

    [     ]

    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
    B.“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到:“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     ]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二部分试题
  •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 下面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1)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纪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释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     ]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 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 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在下列人物及对应的成果之间连线。
    李大钊 《天演论》
    徐光启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严复 《几何原本》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 2012年新课标B版高三历史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三部分试题
  •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

    [     ]

    A、

    B、

    C、

    D、
  •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

    [     ]

    A.洋务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顽固派
  •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日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日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     ]
    A.梁启超
    B.陈独秀
    C.孙中山
    D.毛泽东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     ]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     ]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
    [     ]
    A.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
    C.君主立宪
    D.社会契约
  • 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
    [     ]
    A.改革我国社会风尚
    B.要向西方学习
    C.发展近代教育
    D.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
  •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     ]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B.从长远看任何局部变革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 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
    [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 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他

    [     ]

    A.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D.彻底反对君主专制
  • 下图是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书中他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道:“(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