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中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以下观点能够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③“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④“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 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 ④自耕农无需承担国家的赋税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 我国古代的农学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这主要是强调
    [     ]
    A.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的观点
    B.应当抓紧农时进行耕作的观点
    C.主张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D.介绍如何选种、浸种、施肥的经验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

    [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 下列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说明
    [     ]
    A.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     ]
    A.丝
    B.毛
    C.棉
    D.麻
  •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 下列表述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不同于其它几个的是
    [     ]
    A.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B.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富绅,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C.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皆本也
  • 唐朝扬州极为繁荣,时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繁荣最直接地得益于
    [     ]
    A、当时经济发达和特色经济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
    D、唐朝政治的清明
  •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
    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增强了鲁国国力,有利于大统一
    C、开中国税制改革之先河
    D、承认了私田主人地土地的所有权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     ]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 和谐社会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并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下列思想主张或社会实践符合上述要求的有:
    ①“制民之产,勿夺农时” ②“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夺其长也”
    ③都江堰建成,成都平原谓之天府 ④“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中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 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提供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
    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
    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
    D、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
  • 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     ]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明清资本主义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力量远不足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 明朝改变赋税形态以银两征税,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     ]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 
    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
    [     ]
    A.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据《西方文明史》记载,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西班牙成为世界生产贸易中心
    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西班牙继英国之后,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 据史料记载:17世纪上半叶,茶叶、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饮茶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18世纪时已有大量的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到了19世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饮食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备阶层的娱乐活动也由赌博等陋习恶习转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些现象反映了:
    ①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③科学意识和健康意识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完善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     ]
    A、火车发明引发了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对下图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
    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的运用
    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 下列对下图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     ]

    A.海外市场的形成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
    D.民主制度的确立
  • 下表是1750年一1900年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各国及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此表格提供的信息证明了下列哪一选项的事实
    [     ]
    A.中国在此时间段中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
    B.欧洲列强对印度进行了疯狂的侵略
    C.欧洲工业总产值所占世界份额快速上升
    D.1900年美国占相当大的世界工业生产份额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有人说: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能“傲视全球”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圈地运动的展开
    D.工业革命的完成
  • 亚当·斯密提出用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加以限制”。提出这一理论的社会背景是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启蒙思想的传播
    C.机器生产替代工场手工业
    D.人文主义思潮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 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     ]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中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怕火车惊动东陵的先王神灵,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表明
    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与近代文明的落差 ②清政府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③中日两国社会制度的差异 ④中日两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洋务运动中,在对汉阳铁厂进行选址时,清政府所请的西方技师提出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势、运输、矿石、煤、水等。而张之洞坚持汉阳铁厂要建在“能看见烟囱、便于上级检查和领导观光”的地方。最终,汉阳铁厂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的稻田里。对该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西方技师的选址标准表明西方人看待事物科学而理性
    B.张之洞坚持自己的观点,使汉阳铁厂顺利建成,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C.清政府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铁厂办垮也在情理之中
    D.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别人长处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 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     ]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
  •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 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
    A、东南五口开放后,引进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出现了近代化大农业
    C、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D、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传统耕作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 观察两组数据。第一组: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年,据估计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增加了4倍多。第二组:1855年以前时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英镑左右徘徊,l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中国开口通商后,英国对华贸易额逐年保持较快增长
    B、中国开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大
    C、因为以前的贸易额很小,英国输华商品在鸦片战争后头几年成倍增长
    D、两组数据所能得出的结论是相互矛盾,可能其中一组数据有错误
  • 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图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部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的市场 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 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沾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党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
    [     ]
    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C、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     ]

    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
    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下列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因素
    ①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扶持 ②民族实业家的主观努力
    ③帝国主义侵华产生的客观积极影响 ④人民群众的反帝斗争和封建政府自始至终的支持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环绕北部湾的广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一直在我国海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唐宋时期,许多阿拉伯商人从海路到广东等东南沿海经商,阿拉伯商人不仅从搭乘的中国海船上学会了指南针导航技术,井把这种先进技术传到了欧洲,还把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以及天文、医学等知识传到了中国。
      材料三:以下是宋、明文献中有关古代海外贸易的记载:上(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指广东的海外贸易)利人甚厚,提单官(管理海关税收官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钱币),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采系年要录》
      “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岛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技艺及女工针锈,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百十万于我中土。”“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徒。”
    ——《中国古代史纲要》
      材料四:顺治、康熙年间,面对以台湾等沿海岛屿为依托的郑成功等抗清武装,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清军收复台湾后曾短期开放“海禁”,但不久即又恢复……,乾隆57年(1792年),英国派使臣来华交涉通商事宜,向清廷提出开放通商口岸、自由通商、租占沿海岛屿居住等要求,遭到乾隆帝的严词拒绝。乾隆帝在写给英王的谕旨中指出:“尔国所请,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五:乾隆帝命纪昀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欧罗巴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术,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有深意矣!”。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广东沿海地区在唐代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概括我国古代海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五,归纳概括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乾隆时期的“海禁”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的严重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代的徽商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州府(今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籍商人集团,它与北方的晋商构成明清时期雄踞南北的两大商人集团。
      材料一:以下是史籍记载的明清时期徽商经营活动的一些情况:徽商又被人称为“儒商”。他们普遍受过儒学教育的熏陶,既重利又重义,以“买卖不成仁义在”、“宁奉法而折利,不饰智而求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作为经商活动的信条。徽商“出吴会(苏州),尽松江,走维杨,抵幽燕,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信厚”。徽商除从事商业贩卖外,还在江南苏杭等地投资兴办丝织、制茶、采矿等产业。清代徽商兴办的丝织工场织工达数百人之多。徽商获利最大的是盐业。徽商通过结交官府权贵在南方许多地区获得食盐的专卖权,依靠垄断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
      材料二:进入晚清,商业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徽商因恪守旧的经营传统日益走上衰败道路。与此同时新兴的江浙商人集团(又称江浙财阀)由于享受越来越多的商业特权而日益强大,最终取代徽商成为中国势力最强的商人集团。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徽商经营活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徽商衰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英国史蒂芬孙父子1826年制造的蒸汽机车“火箭”号

    图二:莱特兄弟的早期飞机
    (1)图一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幅图反映的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别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