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可能出现在
    [     ]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整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②乡村民风的古朴醇厚 ③重视农业的观念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得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     ]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
    ①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 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
    ③ 生产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 ④自耕农无需承担国家的赋税
    [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中国古代明智封建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     ]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 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 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阂疟之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青箱杂记》卷3),这段话反映的是 
    [     ]
    A、“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B、宋代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
    C、宋朝的草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
    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 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     ]
    A、“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B、农业有力支持了兼并战争
    C、农民深受地主压迫的事实
    D、封建制下农民生产经济性提高
  •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 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     ]
    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抑议之”
  • 2007年12月29日,沉睡海底800年之久的宋代古船“南海一号”终于跨进了“新家”广东海上之路博物馆--水晶宫。接下来将着手制定详细的保护和考古方案,展开对“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工作,至少需要5——10年。根据所学知识,可能会发现什么文物
    [     ]
    A、邢窑的青瓷瓶
    B、景德镇的彩瓷大碗
    C、定窑的百瓷长颈瓶
    D、大量的五(粉)彩瓷
  •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美洲农作物品种的传入提高了中国粮食产量
    B、美洲金银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C、美洲原有的人种结构随着欧洲殖民活动而改变
    D、美洲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     ]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     ]
    A、水利工程的兴建
    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
    C、私田的大量出现
    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
  •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①商人众多 ②商业繁荣 ③经济破败,田地荒芜 ④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朝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朝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
    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
    C、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
    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时间经验的积累
  •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 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
    A、农具的改进
    B、技术的提高
    C、小农经济
    D、国家政策的推动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
    [     ]
    A、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B、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
  •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而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周朝出现“工商食官”政策
    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
    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
  •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以求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     ]
    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
    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
  • 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个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铸有小篆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推测其最早当属什么时候的墓葬,其中最有证据意义的是
    [     ]
    A、玉面人的年代
    B、玉面人的特征
    C、鼎内壁的小篆
    D、扁足青铜方鼎
  • 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     ]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繁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纫”,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 ②人口增长的压力 ③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 “南海 一号”。 “南海 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26米以上,宽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可达六万件到八万件。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件。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已出水的文物中,哪些可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轮。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