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     ]
    A.水利工程的兴建
    B.各国诸侯实行变法运动
    C.私田的大量开垦
    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
  • 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 下列关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B.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西班牙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 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看,以下四幅图片使人类由传统经济活动过渡到近代经济活动的是
    [     ]
    A.牛耕
    B.蒸汽机
    C.内燃机
    D.互联网
  •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你认为这种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大量吸引外来移民
    B.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
    C.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
  • 某欧美剧作家在一部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     ]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 近来国内成品油供应趋紧,价格呈上涨趋势。石油化学工业最初的发展主要源于
    [     ]
    A、发电机和发动机的问世
    B、内燃机的发明
    C、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D、垄断组织的产生
  • 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④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海许多以纺织为业的乡村,也受到很大冲击,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中国
    [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渐趋衰落
    C.民族纺织工业兴起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之前,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垄断。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
    A.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 由福州船政局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震惊敌军。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
    A.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B.使中国的海军力量增强
    C.有力地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D.中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间出现了办厂热潮。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下列各项不能表现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是
    [     ]
    A.民族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
    B.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C.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D.资本总额增加
  • 下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火柴业顽强成长,这两枚火花告诉我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是 
    [     ]
    A.政府的大力支持
    B.欧洲列强侵略的放松
    C.辛亥革命的有力推动
    D.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 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35—1936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国民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 安徽凤阳县长期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1斤粮食,倒吃国家3.8亿斤粮食。但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这一历史巨变主要得益于 
    [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
    A.增强企业活力
    B.发展乡镇企业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实行按劳分配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对于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最全面的是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资源比较丰富 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上海浦东的开发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发的主要目的有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飞跃 ④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是 
    [     ]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反映了
    [     ]
    A、工业化的趋势
    B、自由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时 间     标 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的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 ③五四运动引起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⑤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
    [     ]
    A、兰新铁路
    B、宝成铁路
    C、京九铁路
    D、青藏铁路
  • 我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
    [     ]
    A.上海电视台试播
    B.北京电视台试播
    C.天津电视台试播
    D.广州电视台试播
  •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正确利用也会有消极作用,下列属于消极作用的是
    [     ]
    A、网络信息量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网络可以购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C、网络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
    D、网络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心理问题
  • 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的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 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1924年至1929年之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     ]
    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B.进一步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促进了美国市场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健康发展
  • 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这表明30年代大危机
    [     ]
    A.波及范围广
    B.持续时间特别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如下图)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纠正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失误,中共采取了什么方针?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三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创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主要是哪部分人?其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