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09学年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冀州中学高一(理科)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B(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先生为促进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包括(   )
    ①临时大总统期间《告各友邦书》的发表 ②发表北上宣言
    ③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同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下图是某君于1919年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这幅漫画颂扬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B.这幅漫画反映了五四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C.这幅漫画说明“民气一致”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D.这幅漫画说明“民气一致”达到了“内惩国贼”的效果
  • 以下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论,其中与我们的观点相违背的是:
    ①“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
    ②“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却并未对此作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③“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
    ④“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而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     ]
    A.①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 “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     ]

    A.鸦片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维新变法
  • 史载,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下令,“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这说明太平天国
    [     ]
    A、农民运动的局限性
    B、要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C、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障碍
    D、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 下列图片中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1919年,北京学生发表宣言,“山东亡,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做一声之呼救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苏醒
    ③说明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④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初期,迫使唐绍仪内阁辞职,并组建新内阁,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破坏了《临时约法》
    B、在共和外衣下,加强专制统治
    C、目的在于迫使新内阁成为其御用工具
    D、企图复辟帝制
  • 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
    [     ]
    A、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
    B、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C、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D、改变中国的政体
  •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以下叙述有误的是:
    [     ]
    A、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B、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开创了学习西方的先河
    C、戊戌变法启发了人民改变落后思想
    D、辛亥革命实现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
  • “实业救国”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①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企业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商品的渗透
    ③巩固了资产阶级对政权的控制④限制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时,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已将中国瓜分殆尽
    B、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C、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D、清政府已彻底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下列通商口岸按其被迫开放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厦门②天津③南京④重庆
    [     ]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 2008-2009学年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冀州中学高一(理科)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B(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①维新变法的失败②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③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转变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根据国情对中国革命所进行的可贵探索表现在
    [     ]
    A、宣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B、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C、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
    D、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 “戊戌政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这段史料主要说明了
    [     ]
    A.裁汰冗员和绿营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B.变法立新不破旧导致人浮于事  
    C.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得明显成效 
    D.变法过程中地方阻力相对比较大
  • 下图为1915年中国近代某民族企业生产的火柴盒上的火花图案。下列各项中,无法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
    A.反映了近代中国处于列强欺凌、山河破碎的境地
    B.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C.反映了英美已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主要斗争对象
    D.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
  • 武昌起义胜利后至清帝退位前,南北方政治势力斗争的主要方式是
    [     ]
    A.政治商谈
    B.军事对抗
    C.经济争夺
    D.议会斗争
  • 下列著作中,为19世纪末我国近代政治变革制造历史依据的著作是
    [     ]
    A、

    B、

    C、

    D、
  • 19世纪晚期,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时务报》、时务学堂等新生事物。它们宣传的“时务”主要是 
    [     ]
    A.洋务自强
    B.新文化运动
    C.维新变法
    D.“以俄为师”
  • 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
    A、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国资产阶级受利润的驱使,积极兴办企业
  • 欧美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五四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这场运动的主旋律是
    [     ]
    A、民主科学
    B、平等进步
    C、爱国主义
    D、追求真理
  • 国民党“一大”在民主革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它的召开意味着
    ①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②国民党改组的完成③国民革命的正式开展④北伐战争的开始
    [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四位同学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下是他们的发言,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     ]
    A.同学丁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中英双方在历史上并不恩怨
    B.同学乙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战争是由中国人民禁烟而引起的
    C.同学丙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
    D.同学甲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
  • 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在上海设立铁路公司,兼任铁路协会名誉会长、中华银行的总董事长、永年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这一事件反映了孙中山(   )
    A、放弃了对民主革命事业的追求
    B、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切希望
    C、由工业资本家演变成金融资本家
    D、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是:
    [     ]
    A、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振兴
    B、推翻满清王朝
    C、打倒军阀除列强
    D、实行君主立宪
◎ 2008-2009学年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冀州中学高一(理科)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B(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     ]
    A、京师大学堂开设了哪些科目
    B、中日海军在黄海海战的进展
    C、北洋海军的组建及训练情况
    D、同盟会会员在日本的活动
  • 中华民国建立后,民族工业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下图反映了这次发展的一些特点,其中不包括:
    [     ]
    A.轻工业发展特别明显
    B.工业分布仍然东西不均衡
    C.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发展的中心
    D.中西部的广阔市场是发展的动力之一
  •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有
    ①民族危机的出现 ②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③“经世致用”思想兴起 ④鸦片战争的震醒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资本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商品输出的要求
  • 下图是中国近代一张火柴商标。其设计最能反映
    [     ]
    A.抵制洋货运动
    B.“实业救国”的精神
    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轻工业发展较快
  • 1881年,迫于晋煤外运,清政府准许修建11公里长的铁路,但同时规定,机车震动会打扰东陵清室列祖列宗安眠,所以只准用骡马牵引火车车厢,这样清朝就有了“马拉火车”。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
    A、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B、中国不需要火车
    C、清廷生活俭朴
    D、中国火车依赖进口
  • 长江三角洲在近代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在这一地区
    B.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这一地区
    C.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主要在这一地区
    D.北伐战争扩展到这一地区
  •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正确的是:
    [     ]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 北伐战争开始后,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     ]
    A、军阀之间矛盾重重 
    B、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C、共产国际正确指导
    D、国共两党团结合作
  • 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商业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2)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发展较快的部门吸收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     ]
    A、(1)(2)(3)
    B、(1)(2)(4)
    C、(1)(3)(4)
    D、(2)(3)(4)
  • 省港罢工与二七罢工相比,不同的是:
    [     ]
    A、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
    C、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
    D、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突出的新特点有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②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 ③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④反帝反封建紧密结合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下列关于曾国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清朝官员 ②中国近代早期军事工业的创办者
    ③北洋水师的创建者 ④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
    [     ]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 孙中山晚年强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历史背景是(   )
    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②列强在华享有各种特权
    ③北洋政府名曰“共和”实为专制 ④中国处于割据混战局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