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中高三历史第七单元复习测试题(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其中为“打破坚冰”“开通航路”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①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②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③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④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农业集体化
  • 某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着“苏俄新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讨论,产生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B.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因为工农矛盾激化而被迫中止
    D.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 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 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
    A.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封锁
    B.苏俄国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中高三历史第七单元复习测试题(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开始形成于 
    [     ]
    A、新经济政策的终止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D、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计划的实施
  • 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各国注重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是
    [     ]
    A.苏联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 斯大林模式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既有很大区别,也有联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     ]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
    A.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剥夺农民过多,压抑生产积极性
    C.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D.个人崇拜现象相当严重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10-2011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中高三历史第七单元复习测试题(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 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     ]
    A、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外国势力的影响
  • 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习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   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中列宁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对苏俄的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思考: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后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第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解决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50年代以后,苏联曾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