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09学年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英国实力雄厚
    B.清朝腐朽衰落
    C.英军船坚炮利
    D.清军武器低劣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闭关锁国”被打破
    C.革命性质变化
    D.社会性质变化
  •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     ]
    A.外国列强开始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     ]
    A.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B.其他列强从中国攫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
    C.英国取得了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 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指 
    [     ]
    A.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相同
    B.战争的方式相同
    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战争所带来的影响相同
  •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有:
    ①英②法③美④俄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这反映出
    [     ]
    A、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B、太平天国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农民拥护太平天国“有饭同食”的原则
    D、“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 《天朝田亩制度》在中国行不通的根本原因是
    [     ]
    A.太平天国军情紧急,无暇顾及
    B.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势力阻挠
    D.未能反映农民迫切愿望
  •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能再次攻破江南、江北大营的主要原因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
    B.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组成新的领导核心
    C.颁布《资政新篇》,重新树立了革命理想
    D.其平等外交政策,使西方列强保持局外中立
  • 下列著作中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部是
    [     ]
    A、
    B、
    C、
    D、
  • 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
    [     ]
    A.满汉地主联合镇压
    B.内部变化引起分裂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敌人长期围困封锁
  •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①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②在鸦片战争期间,仿制西方战舰
    ③提出了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④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 
    [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     ]

    A.根本目的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 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     ]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 李鸿章说:“必先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京师同文馆
  • 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
    [     ]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运动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 2008-2009学年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决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决定因素是
    [     ]
    A.民族资产阶级由封建地主、官僚和商人转变而来
    B.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D.在中外反动力量压迫的夹缝中求生存
  •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此材料反映的是
    [     ]
    A、洋商向中国企业传导技术
    B、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压迫和束缚
    C、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压迫和束缚
    D、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 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     ]
    A.使用机器生产
    B.对外国资金技术有依赖性
    C.工资高低由技术决定
    D.产品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 1898年孙中山以“品重醴泉”,题赠的民族资本企业是
    [     ]
    A.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B.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C.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
    D.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与《辛丑条约》相同的条款是
    [     ]
    A.驻扎军队
    B.巨额赔款
    C.开埠通商
    D.设立工厂
  • 德国同法国、沙俄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说明 
    [     ]
    A.德、俄、法三国是同盟
    B.列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中国的主权地位
    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反映的史实是
    ①慈禧万寿庆典②公车上书 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④《马关条约》签定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假如你生活在1895年的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个军队和日本侵略者作战
    [     ]
    A、左宝贵的部队
    B、义和团
    C、丁汝昌的部队
    D、刘永福、徐骧的军队
  •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目的是
    [     ]
    A.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B.解决财政危机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缓和阶级矛盾
  • 顽固派的《请毁新学伪经考》中说“(康有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这是因为此书 
    [     ]
    A、否定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B、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C、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D、动摇了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将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基础
    D.维新派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中心议题是
    [     ]
    A.要不要维新变法
    B.要不要改革军事
    C.要不要兴民权
    D.要不要提倡西学
  • 维新变法期间,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的文献是
    [     ]
    A.《孔子改制考》
    B.《变法通议》
    C.《定国是诏》
    D.《应诏统筹全局折》
  • “百日维新”的措施不包括
    [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废除科举制
    C.开办京师大学堂     
    D.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 戊戌政变后,新政中得以保留的内容是
    [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开办京师大学堂
    C、设立农工商总局
    D、废除八股取士
◎ 2008-2009学年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应鬼子都杀尽……”。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说明了义和团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激化
    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性质
    D.反映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
  • 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以下关于义和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898年秋义和团运动蔓延到山东直隶等地
    B.1899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
    C.义和团运动由载漪和刚毅统一指挥
    D.义和团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 1900年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抚”,其原因是
    [     ]
    A.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B.清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发展迅猛
    D.八国联军侵华
  •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     ]
    A.参加者的属性
    B.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
    C.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D.活动时间的长短
  • 下图中史实应发生于  (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 中国同盟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依据是
    ①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②革命采取暴力手段
    ③革命有了统一的指导思想 ④革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指
    [     ]
    A.贯彻平均主义的主张
    B.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C.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使革命缺乏坚强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让步
  •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     ]
    A.土地国有政策   
    B.收买地主土地  
    C.夺取地主土地  
    D.国家核定地价
  • 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     ]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没有提出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     ]
    A、浙皖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镇南关起义
  • 辛亥革命在武汉地区首先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B.西方列强入侵较早
    C.革命党人工作较突出
    D.地理位置优越
  •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控制的革命政权
    B、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C、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D、立宪派占据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
  • 图片资料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一 圆明园远赢观残迹
    图二 黄海激战
    图三 美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御座上
    (1)上述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次侵华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三次侵华战争,列强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主要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指出这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庚子京城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典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千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7
      材料三: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吏(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
    ——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材料》
      材料四:(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也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1)材料一、四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