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09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一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试题(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的一个场景。下列与该场景反映历史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从根本上有利于维护清朝统治
    B.成为英国挑起战争的根本原因
    C.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白银的外流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 “英国商务监督或总领事,将尊奉本国政府的命令,任意制定规则和章程,并设置法庭,以管理侨华的英国臣民”。英国获得此项特权是通过
    [     ]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件
    C.《望厦条约》
    D.《北京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丧失的大片领土主要集中在
    [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东地区
  •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运动规模空前,遍及大半个中国
    D.《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 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
    B.“师夷”的目的是为了“制夷”
    C.传统的“华夷观”已根本改变
    D.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 某中学高一历史兴趣小组同学们准备举办“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图片展”,搜集了一些图片,请帮忙把不合适的一幅找出来
    [     ]
    A.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B.福州船政学堂旧址

    C.京师大学堂旧址

     D.轮船招商局旧址
  • 1863年俄商在汉口开办顺丰砖茶厂,1872年英商开办了汉口砖茶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天津条约》将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 ②是根据不平等条约规定在中国开办的外资企业
    ③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客观上有利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中说,“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其真实意图是
    [     ]
    A.为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
    B.中国对海防军费的投入太少
    C.中国海军不足以对抗日本
    D.中国国力明显弱于日本
  • 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这里的“超越”主要是指(   )
    A.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宗旨
    B.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C.兴办工商业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
    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形式人才
◎ 2008-2009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一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试题(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义和团一揭贴:“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该揭贴反映出
    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义和团对帝国主义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
    ③体现出盲目的排外情绪 ④采取了先灭洋、后反清的策略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刊载某君择偶标准: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由此反映出当时的新妇女观包括
    ①破除缠足陋习 ②提倡女子学文化 ③摒弃旧式结婚礼俗  ④强烈的革命意识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民国初年孙中山为实现民族平等采取的措施是 
    [     ]
    A.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成立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组建国民党参加国会选举
  • “孔教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皆绝对承认之……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成为了我们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对陈独秀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肯定孔教在古代社会的价值 ②孔教适合了现代社会潮流
    ③孔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障碍 ④孔教在历史上一无是处
    [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梁启超从发表《变法通议》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最能说明他 
    [     ]
    A.放弃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主张
    B.站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边
    C.始终坚持资产阶级民主立场
    D.由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变化
  • 新文化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指 
    [     ]
    A.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C.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D.坚持反封建的斗争
  •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民主运动都 
    [     ]
    A.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以后
    B.把矛头对准了日本帝国主义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取得了反帝斗争的最后胜利
  •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
    A.正式确立了“联俄”的政策
    B.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C.希望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关注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主要“新”在
    [     ]
    A.革命任务
    B.革命手段
    C.革命性质
    D.革命前途
◎ 2008-2009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一历史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试题(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这里“特殊的旗帜”指 

    [     ]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保持共产党思想组织独立
    D.坚持革命统一战线
  • 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     ]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D.反对民族压迫
  • 下图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蔡昇熙的毕业证。他在学校可能经历
    ①接受苏联教官的军事理论 ②系统的军事训练
    ③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培养 ④国共两党教官的共同指导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下图是位于湖北汀泗桥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该战役打击的对象是
    [     ]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冯玉祥
  • 1927年4月底5月初中共决议指出,“自五卅起……我们党却只注意于反帝国主义及反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在讲联合战线时,没有致力于给劳苦群众的利益以足够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中共认为在国共合作中的主要失误是
    ①没有将反帝与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②忽视了革命领导权
    ③对工农群众的利益保障不够 ④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不清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接见记者时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孙中山认为,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     ]

    A.军阀割据混战
    B.帝国主义的干涉
    C.国内政局动荡
    D.武人专权的政治局面 
    2.与孙中山此行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

    A.冯玉祥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蓬勃高涨
    D.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进步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的认识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12月的一篇演说词
     材料三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并指出其最大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三中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概述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可贵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厂家(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
      材料二 1914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厂平均纱锭数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情况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单位:家)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估计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情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民族工业当时在发展上的弱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