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1(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 
    [     ]
    A、先代贵族
    B、王族
    C、平民
    D、功臣
  •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这种选官制度被称为
    [     ]
    A、宗法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 下列官员(或机构)中,不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明代的内阁
  • 下图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制度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
    A、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日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D、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 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 
    [     ]
    A、洪秀全
    B、洪仁玕
    C、孙中山
    D、蒋介石
  •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 
    [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 下列有关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最确切表述是 
    [     ]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
    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制定了《共同纲领》
  •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显著的特点是
    [     ]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2009-201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1(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以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指南,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关于香港回归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运用
    B.1982年中英双方达成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C.香港回归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
  •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D、“一边倒”的方针
  • 下列事件中,不属于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外交工作重大突破的是
    [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 
    [     ]
    A.不结盟政策
    B.一大片政策
    C.全面结盟
    D.闭关政策
  • 《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一制度应该是
    [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
    A、权力高度集中
    B、浓厚的部族色彩
    C、秦始皇非常勤政
    D、严格的等级制
  •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是由于

    [     ]

    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于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商品扩展中国市场
    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中国政府的感激
    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 童谣也能证史。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时期是
    [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 19世纪的爱国诗人邱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里台湾“成异域”是指
    [     ]
    A.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台湾
    B.甲午战争前日本已占领台湾成为既成事实
    C.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D.根据《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 “以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如今,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这一观念的变化是因为发生了 
    [     ]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2009-201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1(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时,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一座十分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墙上有几个暗红大字,斑驳模糊,第一、二字笔画残缺,第七个字已辨认不清:“打倒土豪,分田地。”正当大伙为确定这些文字的来历而争论不休时,有一个同学又发现墙缝中夹着的一张发黄的照片,由此他们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     ]
    A、红军斗争的见证
    B、太平军的战斗檄文
    C、北伐军留下的标语
    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
    A、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 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 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它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     ]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合作
    D.求同存异方针
  • 2005年4-7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心愿
    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最高利益
    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
    ④三党主席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平等对话树立了典范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 新时期,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能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①派遣维和部队 ②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参加朝核“六方会谈” ④积极参加裁军工作会议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憾”。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摄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20世纪七十年代初、21世纪初。对这三次“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图2握手的主角是卡特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 明大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宰相的设置问题上看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据此,唐朝和明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二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制、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世界、国内大人物是哪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 蔡元培153票
      材料三 某课题小组的研究题目是《寻找图片中的历史》,他们搜集了以下三张历史图片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运动
    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材料二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三次最重要民主革命分别代表的是哪个阶级领导的什么革命?这三次重要民主革命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历史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规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久,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强占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当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决议,把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
      材料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发生的一次通过革命而产生的政府变动。根据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理论,因革命而发生的政府变动,新政府没有义务完全继承旧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
     ——《中国香港1997》
      材料四 1982年9月27日,撒切尔夫人在取道香港回国途中反复强调“这三个条约”(指19世纪英国同清政府签订的涉及香港地区的三个条约)是有效的,不应单方推翻,而只能由双方加以修改。这番讲话激起香港爱国同胞的强烈抗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立即发表声明予以驳斥。
    ——《中国香港1997》
      材料五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指出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据。对此,英方立场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解决?这有何国际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