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第七单元(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表现不包括
    [     ]
    A.弘扬科学精神
    B.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C.批判封建愚昧
    D.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 中国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时务学堂
    D.福州船政学堂
  • 有始就有终。科举制从创立到被废除,一共存在了
    [     ]
    A.1000多年
    B.800多年
    C.1300多年
    D.1800多年
  • 听到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会想起她的曲作者是
    [     ]
    A.聂耳
    B.鲁迅
    C.洗星海
    D.徐悲鸿
  •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有傲骨。”是谁说的
    [     ]
    A.鲁迅
    B.冼星海
    C.郭沫若
    D.徐悲鸿
  • 上书朝廷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的官员是

    [     ]

    A.康有为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张之洞
◎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第七单元(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屈原》这部历史剧是谁创作的
    [     ]
    A.鲁迅
    B.郭沫若
    C.赵树理
    D.丁玲
  • 下列作品属于赵树理的是
    ①《小二黑结婚》②《李有才板话》③《太阳照在桑干河上》④《屈原》
    [     ]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 1989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诞辰,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
    [     ]
    A.京师大学堂
    B.两江师范
    C.商务印书馆
    D.北洋水师学堂
  • 近代后期,进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其根本原因是
    [     ]
    A.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B.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有利于进步文化的发展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大量历史剧的原因是
    [     ]
    A.普及老百姓的历史知识
    B.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C.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
    D.减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 清朝沿用______________的教育制度,学校以______________为教材,国家通过______________选拔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______________。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______________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______________》,建立起包括______________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______________年宣布废除沿用了______________年的科举制度。
◎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第七单元(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从______________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作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______________。
  • 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______________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
  • 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作品,如______________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______________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请回答:
    (1)这首歌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为它谱曲的音乐家是______________。
    (2)这首歌的歌名是______________,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唱着这首歌,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郭沫若在阐述他写《屈原》的意图时说:“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请回答:
    (1)郭沫若创作《屈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沫若所说的“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的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当时,历史剧《屈原》创作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什么?它创立于何时?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制度在何时得到了怎样的完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制度何时被废除?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多少年?你怎样看待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哪所大学?它是现在哪所大学的前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表分析,下面是《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请回答:
    对照今人你们的课程和课时,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小学,你会从哪个方面培养自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