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民版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下列说法能佐证秦始皇观点的是

    [     ]

    A.“有判国而无判郡”
    B.“其为制(郡县制),公之大者也……”
    C.“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D.“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④“工商食官”⑤铁制工具开始在农业上使用

    [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户籍上有年龄、土地等项内容,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这种制度

    [     ]

    A.使私有土地得到封建国家保护
    B.相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C.确立了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D.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 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
    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梭伦和伯利克里所进行的改革,不仅导致了新的统治形式的建立,而且还导致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至少对雅典的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言论交锋”的场合有:
    ①四百人会议;②陪审法庭;③公民大会;④内阁会议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 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罗马法的主要原则是

    [     ]

    A.保护弱者
    B.公正合理
    C.人人平等
    D.注重证据
  • “罗马法”不仅对罗马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其包括:
    ①习惯法②自然法③万民法④十二铜表法

    [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对鸦片战争有过这样的评价:“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下列各项中对此评价理解有误的是

    [     ]

    A.格雷斯顿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文明国家的耻辱
    B.格雷斯顿认为鸦片战争是经济利益推动的战争
    C.格雷斯顿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格雷斯顿认为鸦片战争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的战争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下列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     ]

    A.太平天国的悲剧
    B.义和团运动遭绞杀
    C.辛亥革命失败
    D.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 2012届人民版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

    上表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     ]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发生了根本变化
  •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     ]

    A.开展土地改革
    B.进行万里长征
    C.工农武装割据
    D.实施武装斗争
  • 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下列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②万隆会议召开③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     ]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
    ①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②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③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④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     ]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制定和“依法治国”被载入《九九宪法》
    B.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十五大确立为政治制度改革的重点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下面对“一边倒”的叙述评价正确的是
    ①原因:帝国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敌人
    ②目的: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③背景:世界上两大阵营出现并对立
    ④内涵:坚定无条件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这一公报的正确理解是

    [     ]

    A.就其背景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积极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B.就其内容而言,美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C.就其影响而言,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的正常化
    D.就其地位而言,是外交史上的突破,掀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
  • 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     ]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 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济主义的一部宪法,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这里的“特殊政治环境‘特征有

    [     ]

    A.君主派和共和派互相妥协
    B.共和派以一票多数的微弱优势通过
    C.君主派实力超过共和派
    D.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 下表是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以下对该表的解读,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 从世界民主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积极意义在于

    [     ]

    A.完善了民主的形式
    B.强调了政府作用
    C.运用了革命的手段
    D.扩大了民主的主体
  • 下表反映了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外交关系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

    [     ]

    A.苏联成为西欧国家强有力的后盾
    B.西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西欧取代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 2012届人民版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
    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
    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
  • 胡适评价近代一位历史人物时说:“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所评价的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     ]

    A.起义者洪秀全
    B.改革者康有为
    C.文学家鲁迅
    D.实业家张謇
  •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农民在分配土地

    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     ]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     ]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 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     ]

    A.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和与新大陆的关系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工业革命开展和市场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 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材料一 “……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资料)

    材料二 从1912年宣称民族主义目标已达,中间差不多有七年半的时间,孙中山基本上不谈论民族主义。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才重新把民族主义作为他的一大目标。而且其民族主义明确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内容。如1919年11月,在同即将赴法留学的青年谈话时说:“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事事都受世界列强的干涉和压迫。我们全国同胞,尤其是知识分子,必须大家齐心参加革命,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自由和平等。”又如,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其中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2006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

    材料三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观的核心内容?该“民族观”在1911年的民国政府中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立足中国国情批驳材料二英俄“新思想”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责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确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民的处境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二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三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在建国初期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中国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和最终解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英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下院是由乡绅和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代表所组成的,此时已成为议会的主体。议会与国王在经济基础上是对立的,不过,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议会成了国王的支持者。议会作为越来越重要的独立的法权机构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强大的经济基础,以代表着新兴城市工商利益的权力组织的姿态在中央的权力系统中占有强硬的一席,对王权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的制约。正是在这种议会的发展基础之上,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议会内阁制成为了英国的新型政治体制。明代内阁制与英国的议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与王权的关系上,内阁的权力源在于皇帝,而议会则可以在法权上限制皇帝的权力,乃至有人主张最高的权力在于议会;在社会基础上,内阁是官僚地主阶级,而议会则是城市工商业者。正是基于这些不同,明代内阁不可能助产出一个新型的政治体制。

    ——戚国淦:《十六世纪中英中央政治制度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内阁和明朝内阁性质有什么不同?从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角度分析其性质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