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浙江省金华市某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实践儒家“仁政”学说,轻徭薄赋④社会秩序安定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兴起
    B.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
    C.土地兼并现象并没有消失
    D.封建土地国有制进一步强化
  • 唐中宗曾未经三省同意册封过一些官职。事后,这些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这说明

    [     ]

    A.三省大权独揽,打击皇权
    B.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约
    C.唐朝实行君主立宪政策
    D.皇权衰落,皇帝没有决策权
  • 下表列举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地方行政建制,表格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地方权力逐渐加大,挑战中央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     ]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北方经济总量远远落后于南方
    C.山东逐渐成为北方经济重心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 下图历史事件的评述,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分析,最恰当的是

    [     ]

    A.愚昧无知的被清政府利用的暴民运动
    B.农耕文明对工业文明碰撞的反应
    C.儒家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晚清模式(百日维新)——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2011届浙江省金华市某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它
    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②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④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法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材料反映的现象

    [     ]

    A.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鼓励出口
    B.鼓励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实业救国
    C.导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现实生活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材料失真
  • 费正清说:“如果中国领导人高傲地认为,中国可以在一种排外、反理智的孤立状况下……并通过反复强调毛的思想改变阶级结构来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那他们也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了解中国的实际。”作者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     ]

    A.片面发展重工业脱离了实际
    B.中国人具有排外、反理智性格
    C.思想的僵化影响了经济建设
    D.阶级斗争形势依旧比较严峻
  •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大跃进”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不同年代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 “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没有把岳父当人看…守财奴还要赔上23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
    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
    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纷纷建立
  • “他们相信人人平等,希望在生产过程中用合作代替竞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是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是指

    [     ]

    A.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
    B.原始共产主义者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
◎ 2011届浙江省金华市某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     ]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索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

    A.不能迅速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发展了小农经济
  •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列举了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情况。下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给社会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

    A.车辆猛增,交通堵塞,污染环境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     ]

    A.以推动贸易自由化为目标
    B.建立起体系化和制度性协调机制
    C.由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大国主导
    D.实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扩张方式
  • 国际贸易既反映世界经济走向,还折射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分析下列图表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1942年美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图

    材料二 1842——1942年英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图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美、英两国对外贸易额都快速增长的共同原因有哪些?20世纪30年代初,导致两国贸易额急剧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美、英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有何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894——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


    (单位:1950年前为百万海关两/中国元,1950年后为百万美元)

    (3)1894——1933年,日本对华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中日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分析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格局有何不同特点?请阐述造成这种变化的国际、国内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1)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2)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以后发生了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从各方面来看,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穷人,他们的妻子和儿女都为富人所奴役,他们被称作附庸和“六一汉”。因为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地租耕种富人的土地。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他们无力支付地租,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都将失去自由。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势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惟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梭伦采取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和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