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江西省新建二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是

    [     ]

    A.雅典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奴隶却无权参与民主制度
    B.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所作为,就会被推选担任公职
    C.现场的演说,都是群众想听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能让群众高兴就怎么说
    D.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大多数人的决议……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的思想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7——1935年处应该填写

    [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C.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 英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该)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该战役是指

    [     ]

    A.武汉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     ]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C.反映出各国根据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调整对外政策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 2012届江西省新建二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 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 下面是CCTV《鉴宝》节目展示的两件古代瓷器:图1为“青釉四系瓷罐”,图2为“粉彩开光花瓶”。据你的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专家鉴定团的权威鉴定


    图1


    图2

    [     ]

    A.图1是隋代器物,器形浑厚饱满
    B.图2的年代早于图1
    C.图2是宋代器物,图案色彩绚丽
    D.图1俗称“青花瓷”
  •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19世纪是百货公司的世纪,“从街上望去,便宜的商品堆积如山,前面有‘大减价’的巨牌,吸引每个过路的人……这公司的各样商品多得好像要流到门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化导致人口大量增加
    B.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消费观念变化,消费时代到来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 数据是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以下表格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

    由上表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斯大林体制具有优越性的一面
    B.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苏联农业的发展
    C.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下,农业大量增加粮食种植
  • 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C.城市化的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下列图示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
    A、

    B、

    C、

    D、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受儿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影响,日渐成为美国主流经济思想的是

    [     ]

    A.用“看不见的手”自动平衡社会供需
    B.政府的唯一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
    C.“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D.政府要做“守夜人”兼“二老板”
◎ 2012届江西省新建二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认为

    [     ]

    A.“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
    B.“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天地之间,惟此一道,初无儒、释、老庄之分也”
    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非尝有是非耳”
  •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选项中,与“小国寡民”无关的是

    [     ]

    A.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B.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C.陶潜赞美的“桃源”社会
    D.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


    《国闻报》


    《民报》


    《青年杂志》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A.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下表是抗战时期创办“34所国立中学”历年学生情况统计,不能说明的是

    [     ]

    A.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到巨大的摧残
    B.“国立中学”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国立中学”充实了民族的有生力量,同时为高校培养了人才
    D.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中等教育早期现代化中断了
  • 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

    [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B.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C.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
    D.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 图3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图3

    [     ]

    A.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
    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力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它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看待“外部海上国家……施加影响”给中国带来的“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海外殖民地……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三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引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从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震中位于东京的相模湾内,震级为7.9级。大地震引发了火灾、海啸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合计约为10.5万人,房屋损毁了12万间,经济损失300亿美元。大地震中,天灾也引发了人祸。地震后,“朝鲜人放火”,“朝鲜人要暴动”,“大地震还要来”等谣言引起人为恐慌,警察和军队一些人趁机消除异己,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材料二 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积极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时的北洋政府组织赈灾救济委员会,并支出库银20万元(当时1元钱能买40斤大米)用于救灾。下令暂免食品、服装、药品、卫生材料等出口日本的关税。还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利于恢复。各界名人纷纷损款,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还组织了赈灾义演。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一些地方也都有自发的募捐活动,红十字会救护队赴日救灾,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
    材料三 地震5年之后,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脐济铁路沿线,枪杀交涉署职员,并肆意焚掠屠杀,造成中国官民伤亡大约二万余人。8年之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出兵占领中国东三省,使3000多万名中国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14年之后,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入侵中国,杀死了4千万中国军民。最具代表性的是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6周内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采取了哪些方式援助日本的关东大地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一系列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