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③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④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公九卿制
    D.王位世袭制
  • 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有
    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②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     ]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①②③
  • 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     ]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孟子》已成为官方儒学②朱元璋想避免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④《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     ]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李红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几个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了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的经典。
    ④《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     ]

    A.2个
    B.1个
    C.3个
    D.4个
  • 对下列两幅作品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潇湘八景图之一 北宋 宋迪


    日出·印象 克劳德·莫奈

    [     ]

    A.表现万物“瞬间”微妙色彩变化
    B.文化交流促使绘画风格交融
    C.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作品主题趋同
    D.注重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
  •   
    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除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     ]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人人平等
    D.机会至上
  • 古代罗马《民法大全》中写道“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承担律师。”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对《民法大全》说法正确的有
    ①以《民法大全》为标志,罗马法的体系最终形成。
    ②罗马法经过了一个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
    ③罗马法体现了法律的绝对公平公正。
    ④以上材料直接体现了对证据、公正、契约精神的肯定,成为当代很多国家法律制度的源头。

    [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01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意大利商人在地中海东部各港口继续同阿拉伯商人发生贸易交往,将货物转船运往西方,……但是,虽然这一安排使作为经纪人的意大利和阿拉伯人感到满意,可其他欧洲人却很不乐意。他们迫切希望找到某种方法,到达东方,分享财富。”这段话所反映的史实正确的是

    [     ]

    A.西、葡两国走在了其他欧洲人的前列,掠夺回了大量财富,加速了其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B.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C.意大利的有利位置保证了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
    D.到东方寻求财富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 康德说:“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此语反映的思想源于

    [     ]

    A.普罗泰格拉
    B.董仲舒
    C.苏格拉底
    D.薄伽丘
  • 在电影《女王》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女王的私人秘书在通知女王于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要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的用词进行了纠正:“是准首相,罗宾。我还没有任命呢!”这一情景表明

    [     ]

    A.英王没有实权
    B.首相就职前必须得到英王的任命
    C.英王有较大权力,可以直接任命首相
    D.《女王》情节有历史性错误
  •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C.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C.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⑤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 “这个康有为翼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你将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
    ①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抑郁而终
    ②1918年,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
    ③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④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895年恩格斯曾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根本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表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无产阶级的局限性
    B.欧洲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巴黎公社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偶然的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出台的背景是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②世界形势缓和,战争威胁消失
    ③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④“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     ]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 2012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习俗共存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   
    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政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②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③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依据国家实力变化进行调整的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③
  • 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①国家利益决定对外政策②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
    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德国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德国经济崩溃
    B.经济危机后英国经济有所恢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最能代表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第一台每秒运行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D.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 欧·亨利(1862—1910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 欧洲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这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怎样的主张?汉武帝时期,其它学说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的异同,并分析不同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含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科技实用化和思想的人文化等方面。可分为五个阶段:①16世纪初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③20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④二战后到70年代初,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顺利推进。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于亚洲,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从此,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1为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图2是最近发生在美国,并且很快蔓延欧洲的一种现象。占领华尔街的示威口号席卷全球,意指全球财富只集中在1%的富人手里。

    图1

    图2
    问题:
    (1)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被称为“前工业文明时期”,请用史实说明其在经济、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请结合19世纪英国、法国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说明图1的寓意,它在发展中国家的体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2年颁布《学制》到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日本吸收和消化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并与本国的教育遗产融合起来,建立了“东方道德,西方技艺”和谐统一的、符合日本国情和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引起了中国当时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教育的官员对日本教育制度,特别是学制的关注。

    ——《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日本著名学者阿部洋也认为:“独特的日本学校教育,以儒家道德为本的修身教育与近代诸学科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中国的理想楷模”。在时人看来,中国教育向日本学习,可以减少摸索、尝试的代价,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可以避免与中国政体、国情不合的西方思想的侵濡。这种以日为师的氛围和趋向的形成,为清末新政学制改革最终取法日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

    (1)材料一中“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政府的这一教育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要原因,康有为的建议及后来的教育变法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苏争霸及其战争威胁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先进武器来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只会用什么,石头和棍棒。”

    ——爱因斯坦

    材料二 美苏两国的争霸完全出于各自的利益,忽视了全人类的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冷战)也毫无结果,双方僵持不下。与此同时,世界上寻求和平的呼声不断增长。随着美国的侵略战争的扩大,(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新左派”,他们大多由年轻人组成,对政治、社会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热情,他们反对战争,要求民权,在他们的影响下,美国的妇女也兴起了女权运动,她们积极地参加反战运动。
    (1)爱因斯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说出材料一中的那句话的?他说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石头和棍棒”来打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二看,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反战斗争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