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湄潭中学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     ]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     ]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 1917年四月,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俄罗斯革命与国民觉悟》,这篇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是

    [     ]

    A.十月革命与一战走向
    B.俄罗斯革命与一战走向
    C.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寺院土地
    D.《布列斯特和约》
  •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的惨痛经验,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说”。请问:这位大臣经历的是那一次战争?

    [     ]

    A.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侵华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战争
◎ 贵州省湄潭中学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据有关材料显示:1926年初,国民党组织部里有26名中国共产党员,但到了1927年初,仅剩3人。国民党组织部出现共产党员的主要原因是

    [     ]

    A.共产国际支持
    B.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C.孙中山宽宏大量
    D.党内合作的合作方式
  • 一般说来,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

    A.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广东义民痛斥义律的檄文说:“尔自谓船炮无敌,何不于林制府任内攻犯广东?此次由奸相受尔笼络,主款撤防,故尔等乘虚深入”。广东义民的说法说明

    [     ]

    A.林则徐领导人民一定能够打败英国
    B.琦善主和是导致战局不利的主要原因
    C.广东义民意识到了导致战局失利的根本原因
    D.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时代,具有时代局限性
  •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編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全备,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有何影响?

    [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因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沒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 贵州省湄潭中学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孙中山一生为追求真理不断探索,下列符合他探索历程的是:
    ①从倡导民主共和到社会主义
    ②从承认封建剥削到主张彻底铲除封建制度
    ③从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
    ④认识到发动工农群众的重要性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 请看下图文字内容,其创作情景是

    [     ]

    A、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B、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D、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 顾炎武认为明王朝“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鉴于此,他强调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君主专制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经世致用
  • 汤因比说:“人类的生活是生活在时间的深度上的;现在的行动的发生不仅在预示将来,而且也是根据了过去。假如你随意忽视、不去思考甚或损伤过去,那么你就妨碍自己在现在去采取有理智的行动。”在这里,汤因比强调的是

    [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历史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C.历史学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D.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总结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44年10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11月,清政府又在法国的胁迫下,同意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从此,西方传教士随着鸦片和商品涌入中国,他们批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活动。
    材料二 1858年6月,中俄、中英、中法中美《天津条约》相继签订,其中规定:“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材料三 外国教会和传教士早在鸦片战争前,他们就发出了要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狂妄叫嚣。鸦片战争后,他们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争先恐后窜入中国边疆和内地。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为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建立血腥统治效劳,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材料四 山东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19世纪末山东大小教堂1300余处……这些教堂和教士,对当地人民进行血腥的压迫和掠夺。……这种情况,不但激起广大人民的无比愤怒和仇恨,甚至连清政府一些高级地方官吏也表示不满。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列出相关条约中有关宗教文化侵略的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三分析材料一、二中西方国家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山东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风暴”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材料三、四说明“风暴”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热忱创办实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了9个公司的投资。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应该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曾呼吁说:“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无伸展余地。”他还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一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万两,其中三份之二都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好景不长,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1)依据材料归纳张謇是如何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并使企业获得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走下坡路,原因何在?张謇的企业由盛转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