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历史(文科)上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     ]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

    A.“天人感应”
    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存天理,灭人欲”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集权
    B.君臣共理国政
    C.君权兼并相权
    D.君臣分工明
  •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中新网”2010年7月2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决定201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

    [     ]

    A.“礼之胜,和为贵”
    B.“仁人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善于寡欲”
  • 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

    [     ]

    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
    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 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历史(文科)上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专著故自负,(顾)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对梁启超描述的这本书理解错误的是

    [     ]

    A.此书是指顾炎武的《日知录》
    B.其议论的核心在于限制君权
    C.其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些相似
    D.其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 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
    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
  •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 宣传“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并导致“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的历史事件是

    [     ]

    A.14世纪的文艺复兴
    B.16世纪的宗教改革
    C.1688年的“光荣革命”
    D.18世纪的启蒙运动
  •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这里反映的真实情况是

    [     ]

    A.活字印刷术效率高
    B.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正比
    C.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反比
    D.雕版印刷术麻烦
  • 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     ]

    A.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B.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
    C.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 “谁不知道,教会领导下的欧洲,一切学问和知识也都发达!因为谁是最渊博的哲学家、最流行的演说家、最伟大的文学家,还不是那班人说了算!”这一段话最早可能出自何人之口 

    [     ]

    A.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
    B.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宗教改革时代的新教教士
  •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 2011-2012学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历史(文科)上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 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妒”,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 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

    A.伏尔泰
    B.杰弗逊
    C.圣西门
    D.卢梭
  • 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     ]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 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     ]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
    D.相对论
  • 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 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扩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 阅读下列材料: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长期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反映时代风貌和作者的心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造纸术西传过程一览表

    ——根据王连科的《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编制
    (1)请指出材料一中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纸张生产,逐步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改进了工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但是我国在纸发明以后)1700年内一直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直到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成立了由美商出面经营的华章造纸厂,中国才有了第一家机器造纸厂。
    ——王连科《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18世纪之后欧洲“翻开造纸工业新的一章”,而中国却长期“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宋徽宗赵信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6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