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11月份河南省卢氏一高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历史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反映的传统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现代机耕
  • 司马迁在《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此“渠”指的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大运河
  • 下图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8克。据此,可以判断其主要用料是

    [     ]

    A.麻
    B.丝
    C.棉
    D.化纤
  • 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     ]

    A.明清时期
    B.两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元代时期
  • 下图所示城市的繁荣景象出现于

    [     ]

    A.汉代的长安
    B.唐代的长安
    C.北宋的东京
    D.明代的北京
  •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是在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 16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文艺复兴
  • 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最早出现于

    [     ]

    A.棉纺织业
    B.冶金业
    C.采矿业
    D.交通运输业
  •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这首诗赞叹的是

    [     ]

    A.汽车的发明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电报电话
    D.火车的发明
◎ 2012届11月份河南省卢氏一高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19世纪晚期,石油工业作为新能源支柱工业开始崛起。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需要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D.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 19世纪晚期,石油工业作为新能源支柱工业开始崛起。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需要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D.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主要的进步影响是

    [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

    A.打开中国的门户,获取贸易暴利特权
    B.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传播英国国教
    D.向中国倾销鸦片
  •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织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 辛亥革命后,有一外国企业家想在中国办厂。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他最好投资

    [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军事工业
  • 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了封建经济
    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称呼
  • 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是

    [     ]

    A.北京四合院

    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

    D.福建土楼
  •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加高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     ]

    A.广东
    B.北京
    C.台湾
    D.江苏
◎ 2012届11月份河南省卢氏一高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采用的政策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经济危机能够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说明

    [     ]

    A.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矛盾尖锐
    B.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C.政府干涉经济是不合时宜的不理智行为
    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联系全球化明显
  • 面对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于1933年3月4日发表了“无所畏惧”的就职演说,领导美国渡过大萧条时期。他给美国人应付危机的良方是

    [     ]

    A.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干预政策
    C.控制货币发行量经济政策
    D.以供给创造需求经济政策
  • 罗斯福新政期间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它的建立
    ①为众多失业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②是“以工代赈”的重要举措
    ③导致大批森林遭受砍伐,破坏了生态资源④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英国人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指的是

    [     ]

    A.英国提供人民充分的自由
    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皇家军队为国民提供安全保障
    D.大规模国有化政策实施
  •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里的“他”指的是

    [     ]

    A.列宁
    B.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
    D.赫鲁晓夫
  • 《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小麦亩产12万斤”“水稻亩产3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的好消息。这一现象发生在

    [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 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 对于殖民主义的作用,马克思说过:“……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请回答:
    (1)图7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后它的命运出现了怎样的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状况,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下列提示,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
    (1)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写出它进行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至少写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4)科技改善生活。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至少写出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
    (5)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内涵有所不同。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变化。请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图8《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图9人民公社“共产风”的大食堂


    图10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图11安徽凤阳县农民“分田到户”“保证书

    (1)从图8和图9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简要分析中国出现这些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10和图11的信息看,当时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它的实施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