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山立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4)的第一部分试题
  • 孔子弟子有一位姓冉,名耕,字伯牛。这样的名字被看成是春秋时已有牛耕技术的旁证。那么商王的称呼如外丙、太甲、盘庚等,也间接说明了商朝已经:

    [     ]

    A.出现成熟的文字
    B.掌握干支计日方法
    C.出现独立的商人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 下表是1885——1892年关税、厘金、田赋占清政府年收入的百分比。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 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材料表明李鸿章:

    [     ]

    A.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
    B.主张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
    C.主张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D.主张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其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的评价最适用于

    [     ]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忠”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下表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年——1913年)。该材料不能说明的历史事实是:

    [     ]

    A.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官僚资本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C.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技术力量薄弱
  • 著名诗人徐志摩(1896——1931)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趣,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趣”。诗人的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中国近代:

    [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有片面性
◎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山立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4)的第二部分试题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展开爱国运动
  • 12.下图反映某一时期中共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     ]
    A.1921年和1922年
    B.1937年和1938年
    C.1927年和1928年
    D.1949年和1950年
  •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对中国民众社会调查的结果。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其中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其中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组数据反映出当时被调查人群中的多数人:

    [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隔阂,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结合所学和下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①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②中国人口在隋唐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
    ③伴随新航路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④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两国近代代议制的相同点是:

    [     ]

    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拥有大权
    C.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D.代议制都名不副实
  • “英国人的优势一是海洋对它的保护作用,二是处于到美洲的便捷航路上,三是采取人弃我取的原则处理殖民和欧洲事务,四是煤矿和铁矿储藏条件好。”上述“英国人的优势”最有利于:

    [     ]

    A.“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B.海外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
    C.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 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     ]

    A.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和与新大陆的关系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工业革命开展和市场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 2012届新人教版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山立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4)的第三部分试题
  •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
    料反思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 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①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③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④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比较分析下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

    A.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都打击很大
    B.五年计划实施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D.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 风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只多3倍的钱。”充分说明这种政策实际上是:

    [     ]

    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B.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这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      ]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汉口开埠以后,江汉关以下地段开辟了租界区。外国人在汉口有自己的码头货栈,兴建了工厂公司,开办了航运业。汉口的商业中心,从沿河一带向沿江一带转移。汉正街的繁华盛景,逐渐被六渡桥、江汉路以及租界滨江商业区所取代。汉口人的日常用语中,除了洋船之外,多了洋火、洋油、洋蜡、洋布、洋铁、洋油灯等一系列洋字号的名词。在洋街的影响下,汉口向近代城市迈进的脚步缓慢地移动了。1871年冬,清政府在汉口设立招商局。1889年,洋务派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以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加速了汉口前进的步伐。
    (3)以材料三的汉口为例,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世纪中期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中国1990年和2000年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分析图

    (4)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我国近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国”之称。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在不同程度上均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之后短短的两到三个世纪中,第一次国际分工已大规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国际大分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日不落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海外移民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指出二战后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联解体十余年后,在俄罗斯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吴恩远《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列宁的教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阿尔图宁·尼古拉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苏联成了一个超级大国,这个事实是不能抹杀,更不应受到指责的。但在这之后,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是怎样使“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述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俄罗斯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

    (3)材料三主张用怎样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