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强调的是

    [     ]

    A.法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B.“法治”优于“人治”
    C.重法治,更应重视人治的作用
    D.法治应与人治相结合
  • 韩非子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法之内……”,这里他强调的是

    [     ]

    A.法律的权威性
    B.君主制定法律
    C.君臣均受法律制约
    D.法律应体现君主的京志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 李贽在《老子解》中写道:“致……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     ]

    A.主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张个性解放
    C.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到:“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杜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孺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这段话强调的是

    [     ]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D.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 “未经检讨与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这句话表明苏格拉底

    [     ]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关注自然界,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
    C.追求美德,改善人类的灵魂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迫求生命的真谛
  • 马克思说:“的确,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没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说明路德教实际上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批判了路德教背教离人文主义精神
    D.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
  •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对该设计的意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体现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工业生产则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     ]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读之二月乃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

    [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技术
    C.活字印刷技术
    D.制墨技术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

    A.文字起源于图画
    B.仓颉是汉字唯一创造者
    C.史学萌芽于文字发明
    D.仓颉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 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     ]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探远的影响。以下现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伤感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京剧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京剧是满汉文化交流的结果
    B.京剧是多剧种交流融合的结果
    C.京剧是元杂剧发展的直接结果
    D.京剧由北京地方剧种发展而来
  • 19世纪经典物理学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殿堂”,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它却风光不再。使“美丽殿堂”风光不再的主要原因是

    [     ]

    A.牛顿力学体系缺乏科学基础
    B.它不能解释物理学的所有问题
    C.人们不再重视科学研究
    D.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
  •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
    B.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人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引发科技革命的主要原因
    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显著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件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此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人中国
    B.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中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 张恺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时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 2011-2012学年新人教版河南省洛阳市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该事件是

    [     ]

    A.中共“二大”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 1943年,邓小平曾说:“遵义会议之后,党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回忆过去机会主义领导下的惨痛教训,每个同志都会感觉到这九年是很幸福的。“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毛泽东思想已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D.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取得巨大成功
  • 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     ]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 “到1956年初……党内对知识分子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宗派主义,学术研究存在‘舆论一律’的严重制约,学习苏联经验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正确领导科学和文艺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方针。”对此,毛泽东提出

    [     ]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C.文艺工作者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 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揭示和抨击了当时的杜会,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浪漫主义情怀。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

    A.《格尔尼卡》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自由引导人民》
    D.《日出·印象》
  • 欧·亨利(1862—1910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 贝多芬于1804年创作完成了《英雄交响曲》时,他在总谱的扉页上写有“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后来当他知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贝多芬把这一页撕掉了,并在同年的10月出版时改成这样一个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贝多芬的这一举动表明了他的

    [     ]

    A.民主主义情怀
    B.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C.民族主义情怀
    D.个人英雄主义观念
  •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
    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     ]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B.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C.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D.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掌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其,正如胶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故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城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下·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谈,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胡适“首举义旗”指的是什么?并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材料一、三在文学语育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中外交往日趋频繁,培养对外交往人才的问题逐渐引起重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l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首先开说英文馆,并随时外交往形势的友展和洋务运动的深入,增设其它语种和近代西学课程,逐渐由一所外语学校发展成集外语和近代科学于一体的技术学校,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
    材料二 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份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量增加。

    ——根据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材料三 1983年高等学校各外语专业在校生人数

    ——根据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的办学特点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呈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