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这家思想:“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共同批判的是

    [     ]

    A.墨家的“兼爱”思想
    B.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C.儒家的“仁政”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 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B.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观点
    C.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D.顾炎武发展儒学义利观,提倡经世致用
  •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④有利于思想解放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文艺复兴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大多和宗教有关,宗教改革家也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说明

    [     ]

    A.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B.资产阶级不反对天主教会
    C.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D.宗教改革中改革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基督教
  • 2007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0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 “教士是眼睛,给人指明道路;贵族是手臂,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王;平民是人体的下肢,支撑着政治机体的上层部分。”中世纪最盛行此观念的地区是

    [     ]

    A.英格兰
    B.法兰西
    C.俄罗斯
    D.阿拉伯
  • 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你觉得适宜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 2011-201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运动图标。它是在中国古代某种字体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这种字体是

    [     ]

    A.行书
    B.隶书
    C.楷书
    D.篆书
  • 使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两位关键人物是

    [     ]

    A、牛顿和瓦特
    B、牛顿和爱迪生
    C、瓦特和爱迪生
    D、达尔文和瓦特
  • 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主要原因是达尔文进化论:

    [     ]

    A.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
    B.说明了生物物种是由简单的物种发展演化而来的
    C.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
    D.改变了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蒸气机广泛应用的最大影响是

    [     ]

    A.吹响了第一次动力革命的号角
    B.引发了第一次能源革命
    C.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D.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要求
    [     ]
    A、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民主和科学
    C、废除旧制度
    D、发扬新思想,弘扬新文化
  •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

    [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 一位历史学家在论述民国思想史时说:“它似乎为中国提供了一套能够全方位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方法。在理论层面上,它提供了一套完整、普遍和科学的世界观;这套世界观教人们摈弃了‘科学思想’名义掩盖下的西方帝国主义行为,并把中国的落后挨打归咎于和封建军阀相勾结的金融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役”。这里的“它”指的是

    [     ]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
◎ 2011-201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 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     ]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下列人物的言论,体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是

    [     ]

    A.德拉克洛瓦:“绘画应该成为视觉的盛宴。”
    B.库尔贝:“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C.贝多芬:”我必须创作,因为我的心头常常感到重压,我必须表达它们。”
    D.华兹华斯:“春意盎然的丛林刺激人的心智,让他更具人文情怀,更能区别道德的善恶。”
  • “自由和理想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在19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一位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写了一篇鼓励人们去为这种追求而抗争的文学著作,它是

    [     ]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D.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 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高级行政官雅尼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奥运会是奥运电视转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还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受众为34亿人,2004年雅典奥运会达到39亿人。我们相信,北京奥运会的全球收视人数将突破40亿人,创造新的纪录。”这说明

    [     ]

    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B.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
    C.电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
  •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简表

    材料二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材料三 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要有人类思想新的解放。近代科学所特有的注重实证、倡导理性和批判精神,成了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要素,在推动欧洲社会告别神权迷信和封建统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路甬祥诠释科学的价值》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当时中国和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怎样才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 (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