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商朝的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称号,中央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以尹为长,另有卜(中央负责占卜的官员),作册,亚服等各种名目。从以上材料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中国早期的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殷墟是商朝的政治中心
    C、商朝时期中央集权神化并加强
    D、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 中国古代曾经对一个人的祖上和出身非常重视,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但后来该现象因为政策原因逐步消失。据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大规模开始消失于哪一时期

    [     ]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 关于罗马早期的习惯法,表述正确的是

    [     ]

    A、因是习惯法,没有法官
    B、维护的是罗马帝国的利益
    C、平民和奴隶不享受法律保护
    D、属于罗马公民法的范围
  • 美国的政府首脑是

    [     ]

    A、总统
    B、国务卿
    C、总理
    D、参议员议长
  • 下列通商口岸的开放,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①南京②宁波③天津④杭州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建立中华民国
    B、规定民主共和政体
    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下图中最能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由弱到强发展变化的示意图是:
    [     ]
    A、

    B、

    C、

    D、
  • 在他的书中他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他是

    [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邹容
    D、陈独秀
  • 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这不能说明

    [     ]

    A、学生的政治预见能力有限
    B、和平是当时人民的最大愿望
    C、国统区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抱有一定的幻想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 军旗和臂章是一支军队的象征,下列军旗或臂章代表的军队按名称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③②①
    D、①②④③
  •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     ]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八七会议
◎ 2012届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B、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C、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D、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民法为核心
    D、九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 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     ]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第一国际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国际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 丘吉尔曾说:“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对“这一失败”的准确理解是

    [     ]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B、苏联“二五”计划后工业超过英国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动荡不安
  •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

    A、在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B、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 1993年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表现不包括

    [     ]

    A、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三通
    B、建立了两岸交流的正常化渠道
    C、确认两岸经济应加强交流互补互利
    D、确立加强两岸科教文化交流的原则
  •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欧盟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都推动了区域内政治、经济间的交流合作
    C、加强了区域内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 据朱成虎、赵子聿等著的《当代美国军事》,下图是1950年到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导致a、b两阶段军费急剧下降的共同原因是:

    [     ]

    A、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政策
    B、美苏争霸转向空间领域
    C、美国结束一些侵略战争
    D、美苏冷战局势日益缓和
  •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美苏达成“戴维营精神”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974年,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席位。”这段话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西欧国家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开始挑战其霸主地位
    B、西欧经济实力增强,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冷战形势下,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D、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失去主导地位
  • 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     ]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 2012届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这表明我国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B、古代中国土地兼并严重
    C、通过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铁农具和牛耕被广泛推广
  •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或体现的是

    [     ]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清明上河图》
    C、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D、市坊界限被打破
  •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
    [     ]
    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繁荣
    B、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C、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D、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
  •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     ]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化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诗》,据此可说明
    ①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②清朝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清代福建茶业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
    ④制茶叶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     ]

    A、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D、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铭文理解正确的是:

    [     ]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B、铭文说明西周强调秩序和等级观念
    C、铭文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
    D、“中国”一词西周与现代的意思一样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材料一对比,两则材料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古罗马《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古罗马《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4)依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典的关系。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两部法典有何相同之处。并说明它们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形成新中国法律体系的雏形。当时党内高层,认为法律的主要功能是对敌专政、惩罚犯罪分子。比如,1957年7月,中央规定地方司法机关向地方党委负责。辩护制度、律师制度被批判为“替坏人说话,敌我不分,为阶级敌人开脱、掩护”。
    材料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工会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等。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6)根据材料五,六,概括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为历史概念,“冷战”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40年代——90年代的国际关系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第一场热战……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摘自《冷战的起源与两级格局的形成》

    (2)20世纪50年代初期,除了出兵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还采用了哪些冷战手段遏制新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德国问题是冷战的核心问题之一。

    ——摘自《冷战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

    (3)材料三所说的德国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请结合德国当时的状况,分析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ofChiootandthe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
    (5)上图反映了部分人西方描述的21世纪中国形象,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分析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