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历史4月质量检测(二模)的第一部分试题
  • 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出自于
    [     ]
    A. 两河流域               
    B. 印度河流域
    C. 黄河流域               
    D. 尼罗河流域
  •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这一历史穿越了历代文明,从古代苏美尔文明和埃及文明到古典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再到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还穿越了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连续表现形式。”文中提到的“古典文明”产生的地区是
    [     ]
    A. 东亚          
    B. 北非           
    C. 西亚          
    D. 欧洲
  •  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从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     ]
    A.维系帝国统治的需要       
    B.巩固共和国统治的需要
    C.稳定外来移民的需要       
    D.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 中世纪前期,与儒家文化圈的经济属性相比,西欧同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从两者的存在基本组织形态而言,西欧最明显的特征是
    [     ]
    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庄园经济        
    D.合作经济
  •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C.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的学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因为“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所反映的本质是 
    [     ]
    A.分科考试         
    B.以文治国        
    C.公平竞争        
    D.重视教育
  •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是 
    [     ]
    A.司马光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孝文帝
  • 对于清代军机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C.专制统治的需要                
    D.权力制约的需要
  • 仔细观察下图,从中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
    A. 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B.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D. 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 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     ]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平等原则
◎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历史4月质量检测(二模)的第二部分试题
  •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说法表明他主张
    [     ]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 1819年一位伟人去世,人们在讣告中这样赞颂他的科技成就:“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请判断,他的科技成就是
    [     ]
    A.改良了蒸汽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               
    D.研制了发电机
  • 观察下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
    B.英国是世界上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英国已经取得了统治世界的最绝对地位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 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 下图反映民主德国政府于1961年开始修建柏林墙,用以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
    [     ]
    A.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B.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C.防止法西斯势力进攻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 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西方”概念的内涵是 
    [     ]
    A.欧洲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 1992年,荷兰首相吕贝尔斯说:“对欧共体的三亿多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令人满意和充满希望的时刻。” “这一时刻”是指
    [     ]
    A. 欧共体的成立     
    B. 欧盟的成立     
    C.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     
    D. 欧元诞生
  •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
    A.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B.阻止了外国工业品倾销
    C.形成了近代企业管理模式      
    D.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
  • 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 观察下图,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这四个国家分别是 
    [     ]
    A. 中国、美国、英国、德国
    B. 英国、德国、中国、美国
    C. 英国、中国、德国、美国
    D. 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 历史学家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以下条约中列强的这种政策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历史4月质量检测(二模)的第三部分试题
  •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下图为美国某一时期的宣传海报,海报所要表达的意图是
    [     ]
    A.支持中国反抗法西斯侵略
    B.帮助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C.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
    D.加强交流适应经济全球化
  •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了正常化           
    D.改革开放扩大了中国的政治影响
  • 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
    [     ]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有学者认为:“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对该段材料最为正确的解读是
    [     ]
    A.作者视该时段为东西方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B.东西两个君主分别是康熙皇帝和查理一世
    C.作者站在欧洲立场上看历史所以是片面的
    D.作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社会形态转变
  •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实现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C.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D.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 下图是“世界经济中心地理转移趋势图”。其中,18世纪时有西欧(法、英、德)和亚洲(中、印)两个经济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最恰当的是 
    A.当时欧洲和亚洲处于同等的经济发展水平
    B.工业革命是出现两大经济中心的根本原因
    C.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逊于西欧手工业
    D.当时的两大经济中心的经济发展趋势不同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     ]
    A.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北美洲工业化的环境比非洲显得更优越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 下图是一张摄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人生活的照片。作者拍摄此照片的寓意是 
    [     ]
    A.美国当时仍然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危机降临美国,“繁荣”不再的真实写照
    C.资本家开着满载物资的汽车救助失业工人
    D.排队领取救助物资的失业队伍给繁荣抹黑
  • 在西欧中世纪,王权曾经代表了进步的因素,社会各阶层都倾向于王权,促使西欧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问题:
    (1)公元9—15世纪,以英国为例,填写其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2)简要概述形成上述政权形式变化的主要因素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宰相制度
    从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开始,中国的宰相制度一直延续了1600年。
    问题:
    (1) 指出秦、唐、明三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2)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学西传
    材料一: “公元8世纪中国发明了印刷术,11世纪发明了活版印刷,但直到15世纪这一技术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播到中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中国的另一项发明——火药,产生于9世纪,几百年后它才传到阿拉伯国家,14世纪才到达欧洲。”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三: 1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异乎寻常的高度,那些以耶稣会士的报告作为自己观点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堪称独步。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这种崇拜在英国也引起了回应和共鸣,但是其热烈程度却要低得多,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敌视的言论。1719年,英国出版了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作者笛福就把中国人描写成是一个“可恶的民族”。
    ——摘编自英?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为什么历时几个世纪之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来看,同时代的英、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有何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图一:
    图二:1861年3月3日农民们在农庄里听到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时的情景。
    图三:2005年6月7日,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
    问题:
    (1)图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图二中“农民亲吻贵族的脚背”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俄罗斯政府在2005年竖立起纪念亚历山大二世塑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明的交流
    学者亨廷顿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问题:
    (1) 在公元1500年,标志着“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00—19世纪末,西方文明以其强势对亚非拉地区的文明形成巨大的冲击,请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述其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经济、政治角度,简要论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人类文明是“相互作用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西方世界的挑战
    材料一:第三十四款 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镑) 
    材料三: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问题:
    (1) 材料一中《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了什么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述的“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内部正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政府应对西方世界挑战态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