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1:必修1-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第一部分试题
  • 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这一局面被改变是 
    [     ]
    A.禹
    B.启
    C.商
    D.汤
  •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 下图为著名学者程平山所著《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一书,书中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历史资料证实了楚国是西周时期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回顾历史,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     ]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被分封者的义务
    D.规定贡赋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     ]
    A.西周
    B.秦
    C.唐
    D.清
  •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1:必修1-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第二部分试题
  •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该记载反映了
    ①王位可以继承②分封等级秩序③宗法制的最大特点④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不当之处在于
    [     ]
    A.忽视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B.认为是仁义不施的后果
    C.忽视了秦朝统治的暴政
    D.忽视了统一的必然性
  •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C.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D.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 王焕同学在游览邹城峄山时,发现一块刻石:“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这段刻石肯定了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1:必修1-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第三部分试题
  •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     ]
    A.城邦政治
    B.贵族共和制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D.中央集权制
  •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试归纳其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反映历史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遗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