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岳麓版陕西省师大附中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论语·译注》曰:“天子八佾(佾 yi古时乐舞的行列)、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下面与史料有关的制度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国并行   
    D.封建等级制度
  •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与宰相的矛盾尖锐,由谏官来调节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 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由此可知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     ]
    A.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所以应该实行大一统
    B.西汉刘邦实行“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他认为对国家不利,所以提倡一统
    C.春秋大一统,是说《春秋》一书特别不重视一统,所以分裂,这里“大”字是动词。 D.董仲舒认为,要保持汉武帝时期一统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D.树立宋明理学的独尊地位
  •  2012年是中国传统的龙年,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④
◎ 2012届岳麓版陕西省师大附中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有一封张学良于1945年写的信件公之于世:“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现日寇已经逐出,实为最快心事。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也。”信中所指的“奔走国事”的路线和“人物”是
    [     ]
    A. 重庆——延安、蒋介石         
    B.延安——南京、毛泽东
    C. 延安——重庆 、周恩来        
    D.重庆——南京 、张治中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渐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对“人民大众”理解正确的是
    ①农民阶级②无产阶级③资产阶级④地主阶级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 下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B.人民解放军从内线打到外线,在外线大量歼敌    
    C.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D.横渡长江,进军全国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时,汉密尔顿上校代表   人口21.1万的纽约州提议:“全国会议的席位,应该按照自由居民的人数,在各邦之间实行比例分配。”乔治?里德代表人口最少的德拉瓦州(4.1万人口)提议:“不得同意改变每邦一票的平等表决原则。”其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确立了           
    [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两院制议会
  •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这里将“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最主要手段是   
    [     ]
    A.商品输出   
    B.武力威逼   
    C.文化渗透  
    D.资本输出
◎ 2012届岳麓版陕西省师大附中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言论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关的是
    ①美国外交家基辛格认为:“如果说历史能够给人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不可能没有均衡而取得和平,也不可能没有克制而实现正义”
    ②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认为:“在军事防务方面……将越来越多地由亚洲国家自己来处理” 
    ③1969年中国军方讨论国际形势时提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④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历史发展的逻辑有时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全世界人民都反对霸权主义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第三世界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是中华民国建立100周年,100多年来,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材料四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924年到1927年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武汉三镇是哪三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雇主与雇工之间出现了一道不可弥合的裂痕。……到了这个工厂时代,以一个工人积蓄来衡量一个工厂及它的动力机器和生产机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而且价格高昂的东西。……在地主商人以及向贸易公司、商人和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家之外,一种崭新的工业资本,一种左右国家命运的极具活动的势力正在崛起。                           
    —— 据(英)韦尔斯《世界史纲》整理
    材料二  曼彻斯特,1760至1830年,居民从17000人增加到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来自农村的人迄今生活和劳动在“自然节奏”之中;现在“自然节奏”变成了工厂的“人为节奏”。很多人很难或根本就无法适应这种情况,从而就产生了失业和社会灾难……空气和用水都受到严重的污染,那是工厂的烟囱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随意排放着烟尘。法国学者亚力克西?托克维尔访问曼彻斯特以后写道:“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了野兽。”
    材料三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那些沉默的、未受教育的、没有组织的贫民失去一切财产,被推向更悲惨的境地。……“私人企业”只关心自己的营业情况,盘算怎样获取最大利润,根本不关心别的。粗造的工厂建立起来了,尽可能花最少的钱建造,尽可能容纳最多的机器和工人。工人的住宅紧靠着工厂,这些住宅非常简陋、非常拥挤,没有足够的私人空间,一切都是凑合与将就,并且以最高的租金出租……工人们随着工厂汽笛的鸣声而上下班。他们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老是在场的监工的严格监督下。工作是单调乏味的:拉控制杆、刷去污物、接上断线。雇主自然把他们的工资账单看作是一笔应该尽可能降低的开支。因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纺织工业中的,更喜欢雇佣妇女和孩子,因为妇女和孩子更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且更服从命令。                                                                 
    ——《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文明的人却几乎变成了野兽”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美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时代》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简述日本学习西方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制造者,而非法律创造了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来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着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斯?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于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制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民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68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思想倾向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上帝”的概念,分别指出其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思想内容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12年4月,孙中山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1913年7月,孙中山再次举起斗争大旗,组织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1783年12月,华盛顿向大陆会议辞去了他所有的公职,回家务农……1786年,华盛顿响应国家号召再度出山,主持了1787年的制宪会议……
    请回答:
    (1)孙中山和华盛顿放弃手中权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二人后来又都选择了复出,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人的“放手”和“复出”都是为了圆心中的一个梦,这“梦”的结果如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