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到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波斯湾去。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上述计划
    [     ]
    A.说明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非洲
    B.反映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C.必然导致英德矛盾激化
    D.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 
  •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因此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D.日本代表不善外交辞令
  • 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欧洲和平的棕榈树,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一材料出自
    [     ]
    A.德、奥同盟条约      
    B.三国同盟条约        
    C.法、俄军事协定              
    D.英法协约
  • 《九国公约》中的下列规定最能反映华盛顿会议上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的一项是
    [     ]
    A.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B.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C.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D.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水排鼓风冶铁
  •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
    A.农耕经济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
  •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民的负担较重
  •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     ]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③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④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     ]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
    A.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B.爱国人士“实业救国”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近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     ]
    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 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     ]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     ]
    A.表明英国政府对中国当局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 1912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
    A.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受苏州人的喜爱      
    B.苏州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C.西方的时装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D.苏州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     ]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索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 1500~1620年间,欧洲的物价平均上涨了300%~400%。这一现象
    [     ]
    A.促进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      
    B.加速了西欧封建旧势力的衰落
    C.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      
    D.推动了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 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一书中说:“19世纪可被称为自由主义时代,但是到了这个世纪的末叶,这项伟大运动却大大地衰落了。”导致自由主义“大大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由主义导致了无政府思想的泛滥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加强了统治
    C.欧洲封建势力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2011-2012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     ]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指 
    [     ]
    A.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B.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C.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D.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 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的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①   

     ②  

     ③

      ④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 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
  • 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     ]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 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C.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D. 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     ]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 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
    A.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
  •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 当代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     ]
    A.主要靠对外掠夺                       
    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与对外掠夺无关                       
    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
  •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     ]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文化大革命一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
    A.破坏了国民经济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俾斯麦利用提高进口关税来增加帝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德国政府在1885年和1887年两次调整关税,其中粮食进口税大幅度上调。德国农业界趁机与工业界结成保护关税联盟,以抵制美、俄等廉价农产品的冲击。……统治集团(容克资产阶级)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实现国内专制,推行对外扩张。德国1914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880年以后总体政策的逻辑结果——德国走向经济民族主义,引发了欧洲各国竞相采取类似的政策,其结果是对抗的不断升级。                                     
    ——邢来顺《工业化冲击下的德意志帝国对外贸易及其政策》
    材料二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三  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解,但豪斯在与英法和德国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以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四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 700万美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实施经济政策的实质,概括一战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与材料二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