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岳麓版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高考调研周考试题三的第一部分试题
  •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 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如忍也?”这反映了 
    [     ]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 以下关于东周前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肆分封诸侯导致王室衰微          
    B.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名分
    C.诸侯国凭实力改变领土格局          
    D.县郡行政区基本取代了贵族食邑
  • 现在的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
    [     ]
    A.大禹治水       
    B.商朝的宗法制   
    C.西周分封  
    D.汉朝设郡县
  • 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该记载反映了
    ①王位可以继承②分封等级秩序③宗法制的最大特点④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 2012届岳麓版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高考调研周考试题三的第二部分试题
  • 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对于文中“势”的理解正确  的是
    [     ]
    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               
    B.强大的贵族势力
    C.日益强化的皇权                   
    D.唐朝强盛的国力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     ]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 与“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
    A.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               
    B.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C.西周的分封制                       
    D.秦汉的郡县制
  • 《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     ]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 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      ]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 宗法制萌芽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周朝形成了完整制度。下列对其制度理解正确的有
    ①内容是严嫡庶之辨、明长幼之分  ②按照血统远近以分享权力的制度
    ③力图避免权力、财产继承的纷争  ④以周王姬姓贵族排斥异姓贵族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 2012届岳麓版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高考调研周考试题三的第三部分试题
  • 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     ]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     ]
    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
    C.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
    D.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 《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     ]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             
    B.继承祖先的成法
    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D.消除诸侯割据局面
  • 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突出特点是
    [     ]
    A.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B.等级制度比较严格   
    C.青铜制造业较为发达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  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发刊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