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24:必修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一部分试题
  • 有关下图新中国60年国庆时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
    A、

    B、

    C、

    D、
  •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 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     ]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 
    ③欢呼辛亥革命胜利④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24:必修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部分试题
  • “粉丝”是现代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是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 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不平衡
    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剧中格格那文和鲜儿从王府出逃,路上正遇到军队抓住行人强行剪辫子。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的印证。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巨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 2012届人民版云南省高三历史单元测试24:必修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 中国近代曾出现多种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体现了近代中国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喜欢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
    材料一 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去东北的木船

    小火轮船

    农用独轮车

    胶济铁路上的客车
    材料二 朱家三子朱传杰成长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受此影响,他瞒着父亲抵押了朱家经营的“山东菜馆”,又联合当地山东和热河商家共同集资兴办了“山河煤矿”,成为煤矿的总经理……日本财团森田物产对“山河煤矿”垂涎已久,对朱家威逼利诱、巧取豪夺,最后夺取了山河煤矿的控股权。九一八事变爆发,哈尔滨沦陷在即,国难当头,朱传杰被迫忍痛炸掉煤矿,刚刚开业的煤矿昙花一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