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广西自治区桂林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     ]
    A.表明中共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主要是为了配合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
    C.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
    D.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物
  • 与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这表明              
    [     ]
    A.革命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B.革命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C.革命的策略发生了变化             
    D.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     ]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日本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①“大陆政策”的既定目标 ②转嫁经济危机损失的直接目的 
    ③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的有利时机 ④其他西方列强自顾无暇的国际形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中“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原因是
    [     ]
    A.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
    B.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坚决反对国民党统治
    D.国民政府统治腐败造成中国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 下列对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红军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
    [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 关于一二?九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由民族危机引起的          
    B.都是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
    C.都是北京开始扩展到全国各地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2011-2012学年广西自治区桂林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卢沟桥事件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宣言中说:“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以上材料反映蒋介石
    [     ]
    A.置民族利益于不顾             
    B.面对日本侵略妥协退让 
    C.停止内战,转向抗日           
    D.放弃妥协幻想,投入抗日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
    A.合作的方式不同        
    B.基本的性质不同
    C.革命的任务不同        
    D.斗争的结果不同
  •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 皖南事变后,中共党内有人认为皖南事变就是第二个“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将会投降日本,国共合作将随之破裂。毛泽东指出:皖南事变与“四一二”政变不同,只要中共实行正确的斗争策略,就有可能制止蒋介石的投降反共,继续维持国共合作。毛泽东做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英美不赞成蒋介石反共投降   
    B.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C.全国人民对蒋介石的巨大压力 
    D.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对蒋介石的牵制
  • 1942年的整风运动和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①彻底消除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②奠定了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基础 
    ③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转变
    ④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认识,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945年1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的声明:“美国深知目前中国国民政府是‘一党政俯’并且相信如果这个政府的基础加以扩大,容纳国内其他政治党派的话,即将推进中国的和平、团结和民主的改革。……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应有效地成为中国国民军。”上述声明反映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是 
    [     ]
    A.消除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力量     
    B.推进中国和平进程、避免内战
    C.建立民主协商的联合政府         
    D.支持蒋介石强化独裁统治 
  •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过,日本投降以后,“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1)它可以一干二净的撤退;(2)它可以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毁灭共产党;(3)它可以帮助国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地建立起来……”美国政府实际上选择了三种可能中的 
    [     ]
    A.第一种     
    B.第二种      
    C.第三种     
    D.都不对
  •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对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建立全面的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 
    [     ]
    A.土改后在农村存在着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的可能
    B.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使农民没有彻底摆脱封建剥削
    C.土改后期出现的冒进倾向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土改后形成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 2011-2012学年广西自治区桂林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新中国成立之初,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是
    [     ]
    A.解决财政困难   
    B.争夺市场领导权
    C.打击投机商人  
    D.巩固新政权
  • 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 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思,由此可见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 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的政策中,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的措施是
    [     ]
    A.全面没收官僚资本       
    B.“五反”运动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
    A、

    B、

    C、

    D、
  • 我国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了好转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     ]
    A.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B.“批林批孔”运动的进行
    C.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       
    D.“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进行
  • 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主要依据是
    [     ]
    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已经形成     
    B.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C.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 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的任务,是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摘自中共瓦窑堡会议决议
    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反映了中共确定的方针策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共制定这一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时中共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变化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东北地区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                                       
    ——摘编自赵济等编《中国地理》
    (1)依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分析这种变化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为重点,请各举一例说明。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为什么把东北确定为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把党风和群众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抓紧抓好,把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
    材料二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回答:
    (1)材料一的观点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