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西周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体现出新的特点有
    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②同姓分封,范围扩大③逐级分封④规范赋税制度
    [     ]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 “(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目的是
    [     ]
    A.增强国家的实力
    B.保证正常赋税征收
    C.巩固封建统治
    D.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 年画中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A.我国古代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我国古代养殖业与种植业并重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古代中国人有许多以牛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例如:杨柳青年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 
    [     ]
    A.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
    B.对牛的图腾崇拜
    C.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落后于时代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手工制作产量低
  • 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举行,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该是 
    [     ]
    A.青铜
    B.酿酒
    C.丝绸
    D.瓷器
  • 下列古代发明、技术的出现与下图同属一个时期的是
    [     ]
    A.青瓷
    B.白瓷
    C.曲辕犁
    D.灌钢法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②唐朝长安城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③宋代城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     ]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反映出
    [     ]
    A.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瓦解
    C.商税是明政府的主要财源
    D.统治者持工商皆本的态度
  • 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以下各项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B.垦荒活动得到政府许可鼓励
    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
    D.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
◎ 2012届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从中可以得出
    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有各的分工②商业在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③商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比较薄弱④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具有重要的地位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谈到:“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洪秀全选错斗争对象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拜上帝教无法发动群众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诗句是
    [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C.“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D.“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 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蒋介石曾作了这样的评价:“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战前微不足道,由于我们的弱点被他抓住了,遂演成我们今天这样溃烂的局面,共产党打败了我们,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是我们腐败无能,自己的弱点击败了自己。”由此可见,中国的政党制度是
    [     ]
    A.历史发展的最终抉择
    B.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 颁发勋章、奖章是我军的一项重要奖励制度,下列纪念章按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八一勋章②独立自由勋章③解放勋章
    [     ]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 下列雅典的机构中能反映古代雅典政治是“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的
    ①公民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③民众法庭④十将军委员会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罗马法作为世界古代最为发达和完备的法律,推动了西欧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进程,而且也对近代以来的法律与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法国民法典》所确立的重要原则,来自对古罗马国家法律与法学的继承和发展的是
    ①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适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③土地所有权并包含该地上空或地下的所有权
    ④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以下对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解读,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
    A.资本主义已经处在垄断时期
    B.已经具备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 2012届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但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
    [     ]
    A.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
    B.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
    C.美国国会与最高法院有着本质的区别
    D.联邦最高法院和国会对爱国主义定义不同
  •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
    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
  • 2010年5月11日晚,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任首相,他上台执政的经历依序应该是
    ①见女王,获得授权②党内竞选
    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④正式出任首相
    [     ]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以及土地改革、银行国有化、工人监督企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等一系列目标,说明了
    ①夺取政权是布尔什维克面临的主要任务②革命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已经实现
    ③俄国革命的目的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④列宁抓住了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     ]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 下图展示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大国较量。 这一事件的解决反映了
    [     ]
    A.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两国核力量对比的改变
    C.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
    D.全面冷战下的局部“热战”
  • 对下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①欧洲各国实行经济联合,发挥整体优势②美国忙于越南战争,经济发展缓慢
    ③欧洲各国放弃了依靠美国的外交政策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和平崛起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     ]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联邦德国在二战后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C.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D.民主德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
  • 1972年夏天,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基辛格大骂日本说:“在所有背信弃义的人中,小日本是最坏的一个。”这说明美日之间
    [     ]
    A.关系恶化
    B.完全决裂
    C.对亚洲展开争夺
    D.既勾结又斗争
  •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由联邦制国家变为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B.由联邦制国家变为国家的联合组织
    C.由一个松散的邦联走到最终的解体
    D.由主权国家发展为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 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国际上“伙伴关系”的说法屡见报端,国际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趋势演变。这种变化说明
    [     ]
    A.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结伴不结盟”已经成为所有国家的外交策略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比较材料一中两位作者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明清时期,证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 
    ——据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中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因素。说明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中英南京条约》
    (3)概括材料三的条文要点,并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革命史观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社会总体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中新网)
    (4)提炼材料四中关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摘自《尼克松外交回忆录》
    2011年11月17日,奥巴马在澳大利亚国会发表演讲时称,21世纪是亚太时代,美国慎重作出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将加强并保持在亚太的长期军事存在。这一表态是在美澳16日签订驻军协议之后作出的。
    ——中新网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种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当《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用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审视中国和平崛起时,他得出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结论。而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批驳米氏的观点时称,当理论已经与现实不符时,应当修正理论,而不是改变现实。……事实上,在中国崛起开始受美国战略界关注之时,也正是中美关系在“9?11”之后进入了一个新蜜月期之日。崛起大国必定要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的理论明显与事实相悖。……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是,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及国家发展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必然导致国家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而战。那么,这个矛盾是否无解呢?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 
    ——刘建飞《中美关系: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3)归纳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史实予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