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新人教版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五的第一部分试题
  •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表一

    表二
    [     ]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君权神授”的思想
  •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这里的“政治”比较确切的理解是“住在城邦里。”由此可见,古希腊“城邦”与“政治”紧密相关。以下有关希腊民主政治与城邦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B.城邦为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提供了直接性
    C.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希腊城邦中的成年男子
    D.公民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 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分析下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     ]
    A.社会上层青年为国家民族贡献抗日力量    
    B.美国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日
    C.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      
    D.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国防准备
  • 《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     ]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C.公民大会成员由抽签选举产生
    D.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 关于下面三幅漫画的寓义,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图3:德国被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
    B.图4:柏林墙加大了隔膜,美苏对峙加剧
    C.图5:民间暗中交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D.三幅漫画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演变
  • 读下表,对其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1920—1936年中国资本统计表(单位:万元)
    (说明:本表所列的国家资本即官僚资本、私人资本即民族资本,其中增长%即为1936年比1920增长的幅度。)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
    [     ]
    A.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并行发展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经济发展
    C.官僚资本的增长势头远远超过了民族资本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受重创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这一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这一事件”是指
    [     ]
    A.俄国十月革命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联合国的成立
    D.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某历史学家对西方一种思想评价道:“人之一切自然本能,蛮性的权力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以尽量表现之机会;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种人之神性与其兽性之纠缠”。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B.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
    C.工业革命后的马克思主义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主义
◎ 2012届新人教版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五的第二部分试题
  • 英国科学史专家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指出:“那时哲学与科学仍是混淆不清。连笛卡尔在为天文学建立一种力学理论时,也把它放在经院哲学的相反的观点和认为物质的本质是广延性的形而上学见解的基础上。牛顿摆脱了这些先人之见,实在是一种真正的进步。”牛顿的进步性主要在于
    [     ]
    A.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B.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C.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
    D.首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性概括
  •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前行政总裁乔布斯逝世,走完他在“苹果”的天才之路。下图为苹果公司最初的LOGO(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图片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该公司作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     ]
    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 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     ]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 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该片从建筑艺术、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这反映出电视艺术
     ①对艺采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艺术品走下圣殿
    ②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
    ③普通大众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
    ④艺术借助电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 
    [     ]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三】“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
    ——《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归纳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二 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关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就中美关系正常化提出三条:美国从台湾撤军,跟台湾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与台湾断交。美国又反过来提出三条:一是卡特政府说必须得到国会参议院讨论,在美中建交的那一天,告诉台湾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一年后失效,这一点中方表示了理解。第二条是美国要求中方要发表一个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声明,中方一直不做承诺。最严重的争议是美国坚持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还
    要向台湾出售武器。邓小平提出,建交以后,《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也废除了,美国就不能再向台湾卖武器。卡特政府承诺,1979年起不再向台湾出售新的武器。
    ——陶文钊《美国需要中国吗》
    材料四 美国政府2010年1月29日向国会通报了新的对台出售武器计划,包括“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鱼鹰”级扫雷艇等总额近64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中方1月30日、31日两天内密集作出强烈回应,采取四项强硬措施,要求美方停止对台军售。
    ——引自新浪网2010年2月1日《外媒:美对台军售中国反应“史无前例”》
    材料五 尽管实际情况的发展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迅速,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令人乐观的,多方面的成功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贝特斯·基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中美建交过程中,双方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从中美谈判可以看出中国坚持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美国坚持对台军售体现出其对亚洲怎样的战略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美国采取强硬态度和立场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五,贝特斯·基尔的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概括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三】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并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奥巴马当选的演讲文摘:“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今晚在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亚特兰大一位女性选民——安?尼克松?库伯,她已经106岁了。我思考着她所经历的这一个世纪的美国……”“她出生的时候正是奴隶制度解除之后……像她一样的人那个时候是没有选举权的,因为她是女人,还因为她皮肤的颜色。”“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材料二 1931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材料三 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材料四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五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美国民主政治演进的轨迹。眼下不少人把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总统相提并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把二者相提并论的理由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条件有哪些。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与外部市场关系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新人教版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五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76年,2002—2007年6年问,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材料四 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
    ——以上资料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以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了主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葡篇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_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国篇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40年——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篇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经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贷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贷款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鸣篇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4)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材料四:2011年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高9.5米、重10吨的孔子青铜像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的广场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国学文化、复兴中华的重大精神体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司马迁认为儒、墨、法、道各家之长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提出该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三中李贽、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些年来儒家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孔子和儒家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分析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三】德国的《法兰克福评论》最近在头版破天荒地整版刊出红底色的马克思头像,其标题也很醒目“资本主义破产了吗”。该报认为,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正在破灭。而卡尔?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在得到证实。……《每日镜报》也在15日的报道中称,“资本主义就像一场没有裁判的足球比赛”,腐败足球欺骗球迷。就像马克思写的,国家需要一个代表,这样才能保证公平。该报还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也是“崭新的”。
    ——转自《环球时报》2008年11月21日
    (1)材料一中所说“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指的是什么?马克思详细论述这一观点的著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怎样的看法?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作者持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分析一个半世纪后欧洲人重新热捧马克思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从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争取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的和无情的背弃。有人在讲到这样两方面极端的评论时曾说:“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也有很多人把克伦威尔说成是好坏参半的人物。休谟说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拿克拉兰敦典型的话来说:克伦威尔是一个“勇敢的坏人”。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为什么克伦威尔“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具体指什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背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自17世纪以来,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