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名师预测:第14讲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一部分试题
  • 《海国图志》序言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上述言论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与外国礼尚往来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③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④学习西方技术旨在抵御外国侵略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戊戌变法是 
    [     ]
    A.先进中国人希图追赶历史发展步伐的又一次探索
    B.民族资产阶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首次偿试
    C.康、梁维新派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的实践活动
    D.符合中国国情的救亡图存运动
  • 百日维新颁布的变法令中的内容,在此以前已经出现的有
    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②翻译外国书籍
    ③创办报馆、学会④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也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夷”为“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
    [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     ]
    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之所以说严复的思想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主要是因为他
    [     ]
    A.极力主张学习西方
    B.把西方近代政治文化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C.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阐述
    D.主张从教育入手,开启民智
  •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
    [     ]
    A.顽固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名师预测:第14讲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先生《狂人日记》这部作品:
    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 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③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④全面肯定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     ]

    A.①③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 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爱国知识分子推动的平民教育兴起,下图反映的是推行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试给该漫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     ]
    A.大国臣民秉承救亡图存
    B.平民教育?压迫平民?
    C.良好公民肩负国家责任
    D.男女平等
  •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章说:“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其表明
    [     ]
    A.陈独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B.陈独秀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C.陈独秀否定了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  
    D.陈独秀受到了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 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     ]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
    C.扬西抑中
    D.无法相通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 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
    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     ]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 五四运动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战胜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原因是
    [     ]
    A.李大钊等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而斗争
    B.中国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D.五四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2012年高三历史高考复习名师预测:第14讲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三部分试题
  •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表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风云网》(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