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九的第一部分试题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韩非子》记载:“鲁人善织屦,妻善织编,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乏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知战国时期
    ①私人手工业已经产生②手工业产品可投放市场
    ③出现区域性经济差异④政府禁止手工业品流通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 麦考莱在《英国史》中说:“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在所有诚实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材料反映出作者的政治观点主要是
    [     ]
    A.光荣革命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改革成为英国完善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与完善过程漫长
    D.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丰富了政治文明
◎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九的第二部分试题
  • 二月革命后,俄国老百姓的要求集中在“和平、土地和面包”上。但是,临时政府拒不接受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也不实施土地改革,反而宣布要把战争进行到底。在这种形势下,俄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C.继续进行民主革命
    D.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在诗作《致人杰》中写道:“天空最深处的秘密被揭示,是最外面的天球旋转的力不再隐藏。……现在已知骇人的彗星走过的弯曲路径;扫帚星的天象不再令人惊奇。……所有这些,让古代贤人苦恼,学派之间徒然争吵,我们看到,数学驱散云雾……”据此判断这篇诗作是歌颂 
    [     ]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达尔文
  • 杨秀清在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说:“中国有中国之言语,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这从根本上表明太平天国
    [     ]
    A.准确的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罪端
    B.声讨了清朝统治者的种种罪行
    C.带有对民族问题认识上的偏狭
    D.盲目排斥满洲文化
  •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这段话反映的应是 
    [     ]
    A.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变法大兴民权
    B.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
    C.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呼吁国民思想解放
    D.无产阶级政党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
    [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供给学派认为:“巨额的政府支出或减税不能直接增加总需求和总生产。如果政府用借债来为它增加支出或补偿失去的税收来融通资金,……但总支出和总收入却一点没有增加。同样,如果政府简单地用印钞票的办法来使债券的增加部分货币化,那只会使物价上涨,但总生产却不会增加。”这个学派的观点
    [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最有可能作出这个“回答”的人是
    [     ]
    A.罗斯福
    B.丘吉尔
    C.杜鲁门
    D.尼克松
◎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九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
    [     ]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映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这主要是针对
    [     ]
    A.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D.日本迈向政治大国
  • 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下列作品与这部小说属予同一风格流派的应该是
    [     ]
    A、

    B、

    C、

    D、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朱子类语》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使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材料三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每隔l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四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五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唐代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的相同点及其进步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制定宪法或法律的最重要依据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在欧洲的启蒙时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们普遍叫好,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个人靠自己的本事,“学而优则仕”。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三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据伏尔泰所著《哲学词典》载:1648年,路易十四接见了随耶稣会士赴欧的中国人沈宗福,沈宗福向路易十四献上由在华耶稣会士所译的拉丁文《四库直译》的手稿,后来这就是1687出版的巴黎官刊本《中国哲人孔子,以拉丁文编写的中国人的学说》
    ——摘编韩琦《17——18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和在华耶稣会士的交流》
    材料四 工业文化的背景是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以“普济众生”为已任的基督教精神,所以这种文化的特点是阳刚文化,强力文化,它是进取性的,是出击性的。因为是出击性的,所以它要输出他们的的文化,首先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请回答:
    (1)说明出现材料一中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百科全书派的主张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说明“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普遍叫好”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并联系17、18世纪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西学与中学”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述模型(注:该文以技术变革为模型,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以技术变革为例的一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如果带来政治权力的失去,由于政治权力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技术变革导致政治权力失去的同时也将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或者补偿很少,政治权力的掌权者就会拼命阻碍变革的发生。实际上,如果发生的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政治制度变革,模型的推论也一样存在。而这些实际上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殊途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4期
    材料二 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不到位,只承认中国在技术上落后,而不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及其精神内核已经落伍腐朽,依然顽固不化,故步自封,认为中国的制度及伦理纲常是好的,优于外国。一些迂腐之人还常以己之落后讥笑西方之开化,从思想深处排斥西方文明,把洋务称为“夷务”即可见一斑。思想根子上的保守排外,认识上的无知、不到位,决定了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能提出、敢于提出“脱亚入欧”主张,全面西化,所以,中国变革的指导思想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l2月
    请回答:
    (1)俄国1861年改革获得了成功,请用相关事实支撑上述论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史实说明,中国1898年“百日维新”仍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层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个改革都是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改革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就是家庭与村坊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在阿卡德米学院里,亚里士多德经常跟他的老师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述都像是同柏拉图对话,但师徒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例如,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个物体都由形式和物质组成。柏拉图认为,研究物质世界只能获得不确定的“意见”,而不能获得知识;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物质世界值得研究,尽管认识中有错误,但也有真理成分,科学的任务就是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讨论一个什么哲学问题?各持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