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 唐李贤在《后汉书》注文中说:“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这里描写的生产工具的功能是 
    [     ]
    A、灌溉             
    B、排涝              
    C、冶铁             
    D、挖煤
  • 关于徽商和晋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产生于明清时期                         
    B.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产物
    C.支配某些手工业生产活动                  
    D.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主要来源
  •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 对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政策主要影响,认识正确的是
    [     ]
    A.保护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C.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D.刺激了列强侵华的贪欲
  • 下列对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叙述正确的是
    [     ]
    A.以“求富”为口号                
    B.企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    
    C.是洋务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D.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著名的军事企业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设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1300 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 关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 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B、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
    C、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                 
    D、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欢欣鼓舞地表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也”。“今也其时”的原因是辛亥革命
    ①推翻了封建帝制 ②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③颁布奖励实业法令 ④提出“实业救国”论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张謇办的企业与李鸿章办的企业不同点是  
    ①办企业的目的不同 ②生产组织形式不同 ③资本来源不同 ④生产工具特征不同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
  • 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     ]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C、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D、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发型在当时也被政治化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 活方式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     ]
    A、电报传入         
    B、电灯传入          
    C、电话传入        
    D、英语传入
◎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经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学习,你觉得近代前期中国人自己创办大量报刊的主要目的是
    [     ]
    A.丰富社会生活    
    B.促进商品销售   
    C.启蒙思想,唤醒民众  
    D.宣传政府政策
  • 在美国有十几个市、县称 哥伦布,另有十几个市、县或城镇称哥伦比亚。这些地名的由来主要源于 
    [     ]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16世纪初,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葡萄牙在印度购买一公担胡椒不到3杜卡特,在里斯本却以40杜卡特出售,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葡萄牙人已经找到通往东方的航路 
    ②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促进了西、葡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西、葡的封建主获取了暴利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工业革命在英国最先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最早                 
    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D.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确切地说是指
    [      ]
    A.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C. 蒸汽机的发明                          
    D.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新时代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成就是
    [     ]
    A.电的发明和应用    
    B.化学工业的兴起   
    C.石油工业的兴起  
    D.钢铁工业的发展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A.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破产的农民

    B.1865年英国在上海创办的耶松船厂

    C.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

     D.荣家保兴面粉厂
    材料四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什么变化?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2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启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析》,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清朝(左图)和民国时期(右图)的女绣花鞋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运动为中国近代习俗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的服饰的变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荚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 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述以上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