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岳麓版山东省汶上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受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如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周王室衰微是导致井田制走向崩溃的根源
    B.均田制的实行成功的解决了土地兼并现象
    C.租佃经营成为宋以来的主要土地经营方式
    D.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方关系逐渐松弛
  •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这说明煮盐业是一种
    [     ]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 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 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布局最大的不同应是
    [     ]
    A .手工业发达                    
    B .商业繁荣    
    C.打破了坊市界限              
    D.出现了“夜市”
  • 《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
    [     ]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 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的海洋依次是 
    [     ]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 2011-2012学年岳麓版山东省汶上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漫画能够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
    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的新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949年10月1日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全中国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不包括
    [     ]
    A.帝国主义           
    B.买办资本主义      
    C.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 不属于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近代民族工业表现的是 
    [     ]
    A.滥发纸币                
    B.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C.发动侵华战争            
    D.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 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过渡时期”是指            
    [     ]
    A.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
    B.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成立
    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
    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
    C.消灭剥削制度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 下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
    [     ]
    A.“大跃进”时期             
    B.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长篇小说引人注目,其中创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等鲜活人物形象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罗贯中创作的
    [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 19世纪末,“天演”、“物竞”、“天择”、“淘汰”等术语在中国流传并渐成爱国志士的口头禅。与这些术语的出现密切相关的近代思想家是
    [     ]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陈独秀
◎ 2011-2012学年岳麓版山东省汶上一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
  • 有学者说:这场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运动是指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 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鲁迅的这篇小说发表于  
    [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维新变法运动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抗日救亡运动期间
  • 革命党人朱执信于1906年在《民报》上发表了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学说的文章,该文章是  
    [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共产党宣言》
  •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巾围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生主义
  •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三民主义重新解释,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反对民族压迫③平均地权④节制资本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创造性地提出 
    [     ]
    A.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D.民主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述出自  
    [     ]
    A.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B.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列宁《四月提纲》
  •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1929年纽约流行的一首儿歌
    材料二: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在对大萧条的优郁与绝望中,一些声音做出了明天将会更好的承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垂死的社会,他们相信以无产阶级的统治为基础的一个新的、更美好的社会正在俄国斯帝国的废墟中诞生。俄国新的统治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及其后的斯大林将前沙皇帝改造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1)指出胡佛政府面对 “敲起钟”的状况所采取的对策及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欧美国家经济政策的各自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付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据此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该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90年代初,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发格局,请简述其形成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2年,中国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