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七的第一部分试题
  • 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
    [     ]
    A.反对立嫡以长
    B.主张立君以仁
    C.反对任人唯亲
    D.提倡实行分封
  • 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清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没有外力就不能发生变化的时代”,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清代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其发展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的成长。”对这种变化的正确认识是
    [     ]
    A.前一观点错误,后一观点正确
    B.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
    C.清代发展问题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D.史学研究的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 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某历史事件时这样的表述:“百姓中最为落后的那部分人受文人寡头政治中极端守旧集团的鼓励而起来反抗了。”佩雷菲特表述的这一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预期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呼吁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可以作证此观点的是
    [     ]
    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
  • “是时武昌、南京属管之地,粤人出示安民,开科取士,禁头变服,按例征粮,农工商贾,各安其业,俨然有王者风。”该文出自
    [     ]
    A.太平天国政权
    B.南京临时政府
    C.湖北军政府
    D.广州国民政府
  •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利的利用成为可能”。下列叙述与这一发现相符合的是
    [     ]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B.使工厂开始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C.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近代工业经济
    D.可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并引起了世界交通和通讯领域的革命
  • “盛极而衰”一词可以用来形容苏联
    [     ]
    A.赫鲁晓夫时期
    B.勃列日涅夫时期
    C.戈尔巴乔夫时期
    D.斯大林时期
◎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七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一位年轻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是
    [     ]
    A.法国
    B.苏联
    C.联邦德国
    D.民主德国
  • 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阁婆、三佛齐、渤泥、战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中肆名胜各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人金帛市之,恣其贩,岁可获钱五十万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
    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 维新派志士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能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本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何种主张 
    [     ]
    A.天赋人权
    B.三权分立
    C.社会契约
    D.君主立宪
  • 下列思想主张与“存天理,灭人欲”观念形成鲜明对立的是
    [     ]
    A.“学者有求为圣人之志,始可与言学”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富贵利达所以厚天生之五官”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     ]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 两期连载,初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历史论(唯物史观)、经济论(政治经济学)和政策论(科学社会主义),并指出这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该文”是
    [     ]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宣言》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复习研讨会交流试卷七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该文出自
    [     ]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有一些观点,对辛亥革命全盘予以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关于革命爆发的原因。把革命的爆发归咎于革命者非理性的主观意志。第二,关于革命的后果。指责革命造成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直接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中断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对以上观点加以评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楚,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下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英国政治史》
    材料三 “不过在从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这一百多年间,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度还远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可言,议会的地位上升了,但是议会的成份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议会还一直把持在土地贵族、王权的手里,贵族们独霸议会的这个局面是从中世纪一直沿袭下来的。1688年的妥协,并没有改变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材料四1832年6月,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议员名额,有143个衰败选区或被取消,或减少了议员名额,在新兴的地区和工业城市新设了40多个选区,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向议会选派代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 1832年以后,英国议会还在不断地进行改革。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英国走上了完全经济自由的道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通过、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并实行单议席选区制。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变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
    ——《郭松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蝥,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特征与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时,维多利亚女王就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展,但清政府并无兴趣,而在上海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此事,立刻行动,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伦敦参展,并荣获优质奖牌。

    ——戴鞍钢《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描述英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时写道: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我要求你们问问你们的父母,请他们描述一下他们记忆里的国家是什么模样;他们会告诉你们那时的贫穷程度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住的是茅屋,土地贫瘠……连人畜糊口都不能保证。将这幅图画与我们国家现在的模样比较一下: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这种令人愉悦的改变源于何时?缘于何故?你们首先得和我一样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业是这一大好变化的源头。人不分贵贱,通过大家长期持续的辛勤奋斗,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建筑物、土地、道路,甚至居民的行为举止(个别不雅的例外),这一切都引起了以前未听说过我国的国家的注意和惊羡。

    ——[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也开始被打破。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无穷的欲望,打破了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到17、18世纪之交,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工人的处境最糟: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英国在这次博览会上有可能极力展示的产品主要有哪些?(至少举两例)若清政府也派团参展,提供的展品除丝织品外,还可能有哪些?(至少举两例)说明当时中英两国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国际经济分工的特点,说明英国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工业化有人认为是福,有人认为是祸,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二: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免除徭役赋税)。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材料三: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以下是摘自其著作《大教学论》的部分章节标题第一章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 的;第三章 今生只是为永生作准备;第四章 为永生作准备有三个层次:认识自己(认识万物)、管束自己、皈依神;第六章 如果要造就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完成;第八章 年轻人必须接受公共教育,因此学校是必需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走上仕途的两条途径,分析汉代太学建立对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夸美纽斯主张的学校教育目的是什么?分析夸美纽斯思想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学校教育目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小学》、《大学》为儒家经典)
    ——《三字经》
    (1)概括材料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简述材料涉及的儒家主要思想?分析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表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公元前6世纪,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可以说,这是东西方不同国度在几乎相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P15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 重大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次变法都涉及“法治”,两者内涵是否相同?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9年,英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1653年他被拥戴为终身“护国主”。他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总司令,他主管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在国务会议同意下宣战、媾和。在召开例行议会之前,他有权以自己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乍看起来,议会、国务会议和护国主在权能上是彼此制约和互相限制的。实际上,唯独护国主才能制约一切和限制一切。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孙文君既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各省代表团即发电敦促就任,孙总统遂于阳历1月1号,即旧历十一月十三日,携同顾问员,由沪专车赴宁。下午十时行就任礼,宣读誓词,词日:“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誓毕,旋即发令,改用阳历,以本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三:第四章;临大总统、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第三十一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说明克伦威尔与孙中山在政治制度的除旧布新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三,作为护国主的克伦威尔和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他们的权力制约性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护国主的统治与《临时约法》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给克伦威尔和孙中山以一个恰当的称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